網紅松鼠被撲殺,影響選情
美國知名網紅松鼠「花生」(Peanut)因安全問題被撲殺的事件不僅引發眾多粉絲的悲痛,也迅速演變成一場政治風暴,成為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中的熱點話題。擁有超過50萬粉絲的松鼠「花生」,因被投訴帶有疾病風險而被紐約環保局帶走撲殺,事件曝光後,成為共和黨用來批評民主黨政府的新話題。這一現象揭露了動物權益議題在政治角力中的複雜性,以及人們對動物生命的思考。 花生被撲殺 翻攝IG peanut_the_squirrel12 10月30日,紐約環保局上門通知「花生」的飼主隆戈(Lungo),稱收到民眾投訴,認為松鼠「花生」及另一隻浣熊「弗雷德」可能攜帶狂犬病等疾病,對社區構成安全威脅。環保局要求帶走這兩隻動物,隨後進行撲殺。隆戈痛心表示,環保局當時未持搜索令便進行搜查,讓他感到被當作犯罪嫌疑人看待。他表示正準備文件,希望能讓「花生」獲得寵物身份,但為時已晚。 翻攝IG peanut_the_squirrel12 消息一經傳出,「花生」的粉絲們迅速行動,超過一萬人發起連署,呼籲釋放「花生」,並向環保局施壓。然而,環保局調查確認「花生」和「弗雷德」屬於野生動物,隆戈的飼養行為違法,最終兩隻動物皆被撲殺。隆戈隨後在Instagram上表示將發起募款,計劃對環保局提告,眾多粉絲在社群平台表達不滿與哀悼,事件迅速在全國掀起波瀾。 令人霧裡看花的選舉作秀 隨著這起事件持續發酵,共和黨一些知名人物紛紛發表聲明譴責「花生」之死。部分川普支持者更指責拜登—賀錦麗政府過於嚴格的寵物法規,限制了民眾將松鼠等野生動物飼養為寵物的自由,認為這是「政府對個人生活的過度干預」。共和黨將此事件視為一個絕佳的政治攻擊點,並將「花生」之死歸咎於現任政府,認為這是民主黨政府「不尊重個人自由」的又一體現。 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J·D·范斯更是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競選集會上提到「花生」事件,他表示「唐(川普)因為松鼠花生的事非常憤怒。」此番言論引發了支持者們的熱烈迴響。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在社交平台上表態支持,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將「拯救松鼠」,甚至喊出「投票給PNut!為了自由!為了自由!」的口號,將這一事件進一步與「自由」和「個人權利」掛鉤。 然而,共和黨在動物權益議題上的態度一向偏保守,此次對「花生之死」的聲援更顯得投機。長期以來,共和黨對於動物保護政策支持度低,尤其在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環境保護議題上,持較反對立場。如今以「花生之死」作為選舉攻勢,實際上並非真正出於對動物權益的關注,而是將其當作工具來贏取支持者。這種策略引發不少批評,認為其只是利用「花生」的悲劇,為選舉營造聲勢,並未實質支持動物保護政策的改進。 對生命價值的思辨更勝於選舉 「花生」之所以廣受粉絲愛戴,不僅因為牠的可愛,也因為牠與隆戈之間的特殊故事。七年前,隆戈目睹「花生」的母親被車撞死,於是將年幼的「花生」帶回家撫養。八個月後,他嘗試將「花生」野放,然而不久後,牠帶傷回來,隆戈遂決定收養牠,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兩人間的點滴互動,逐漸成為人氣松鼠。 「花生」之死引發了人們對動物權益的廣泛討論,不僅是動物的生存問題,也關乎社會如何看待每一個生命的價值。隨著動物權益意識的增長,越來越多人認為不應單純以動物身份決定去留,而是應該尊重它們作為生命的存在。 這起事件也再次警醒我們,對待動物的關懷不應僅限於情感,而應更具行動力。我們應思考如何改進動物保護法規,讓像「花生」這樣的動物得到應有保障,避免因身份歸類而承受不必要的命運。對於政界而言,真正推動動物保護政策的改進比投機性地利用事件獲取選票更具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每一天都在街頭為動物權益努力,不論天氣如何,我們始終堅守。與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益處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您在街上遇見我們的推廣團隊,請停下來了解我們的宣導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些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2024.11.07
美國寵物豬遭行動屠夫錯殺
為解決農場、牧場與屠宰場距離遙遠所造成的不便,美國行動屠宰行業約從 2002 年開始設立,而在這起事件中,屠夫表示是因為 GPS 出錯,才在 Nathan Gray 一家外出時,以槍枝射殺兩歲的寵物豬 Betty 和 Patty。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Nathan Gray 一家在農場飼養了許多寵物,寵物豬Betty 和 Patty 平時則喜歡追逐屋主的女兒、在泥地裡玩耍,因此寵物豬遭誤殺的事件對這一家人來說不僅是財產權上的損害,更是精神上的極大創傷。從 Nathan Gray 一家在返家途中透過監控系統中發現異樣開始,到聽見家中員工轉述豬隻遭射殺、親眼目睹奄奄一息的寶貴生命倒臥在血泊之中,還被當事屠夫詢問是否要「完成」屠殺程序,無一不凸顯出不同物種生命的不等價,以及屠殺其實是被多數人所默許的荒謬。 Gray 先生表示,對於既有法律似乎未明確規範槍械進入私人居所並射殺動物,感到難以置信。接受 Gray 夫婦委託的律師 Adam Karp 表示,雖然豬在法律中被認定為牲畜(livestock),但若不具備合法理由而蓄意傷害任何動物是嚴重犯罪,屠夫可能會因盜竊牲畜(theft of livestock)行為而承擔民事責任。可以看到 Gray 夫婦在悲憤之餘,仍透過實際行動保護更多動物的權益,希望藉由推動相關法案修法或立法,為逝去的生命伸張正義,更為了確保類似的恐怖事件不再發生。 參考資料 Max Matza. (2024). Washington family devastated after butchers mistakenly kill pet pigs. BBC News, Seattle.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89939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1.06
狂舞台灣同志遊行 動物平權倡議者高呼動物解放
一群頭戴白色紙面具、隨音樂自由起舞的群眾在人群中尤為吸睛。他們身上寫有「動物解放」的字樣,象徵產業動物擺脫束縛、追求自由的渴望。「我們像是從農場和屠宰場脫困的動物一樣,用舞蹈慶祝自由。」發起人之一的 Adam 表示:「在這個多元共榮的場域裡,我們希望與所有人分享這份渴望,讓大家理解動物也應該擁有平等、自由和快樂。」 動物權利倡議者頭戴白色面具出席同志遊行。/ 圖片來源:游樂 這次的倡議行動由Herbibobo Creative Studio發起,他們過去常以萬聖節活動送葬的形式哀悼在產業中受害的動物。今年,他們選擇用舞蹈展現動物在自由狀態下的生命力,希望以更正面的方式吸引不同群體的共鳴。「這不只是飲食選擇的倡議,我們希望讓大家看見生活方式背後的倫理問題。」另一位倡議者游樂補充道。 隨著音樂起舞展現動物渴望自由的生命力。/ 圖片來源:游樂 倡議者們身上轉印了乳牛圖樣與反對性剝削的紋身貼紙,呼籲社會正視動物產業中的剝削。「乳牛要不斷受孕才能產乳,這意味著牛隻持續經歷強制取精、受孕和分娩,並且在生產後失去寶寶方便人類取乳。」游樂指出,乳品市場龐大的需求背後,隱含著系統性的性剝削。「如果我們在人類社會中反對性剝削,那就更不該在其他物種身上重演這樣的壓迫。」 倡議者在身上轉印反對動物性剝削的紋身貼紙。/ 圖片來源:游樂 新生不久的小牛被棄置在一旁,與母牛分開以便取乳。/ 圖片來源:游樂 這場行動不僅希望傳遞動物權益的理念,也鼓勵更多人享受倡議的過程。他們強調,這樣的生活方式充滿愛與共融,能為不同物種帶來真正的自由與解放。參與者的舞蹈成為了這次遊行中一道亮眼的風景線,也象徵著動物友善生活的新可能。 代表不同物種和議題的白色紙面具。/ 圖片來源:Ada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4.11.05
笑笑羊不敵高溫,改為泥塑氣球小羊絲毫不減可愛度
今年的6月,有民眾發現位於小琉球的某間私人農場,其所飼養的笑笑羊們疑似遭熱暈而身體不適。消息傳到了同樣有飼養笑笑羊的南投清境農場,清境農場的業者表示,飼養前應先評估是否有適當的空間,並提供符合牠們生長環境的降溫設備。笑笑羊原名「瓦萊黑鼻羊」,一種原產自瑞士瓦萊州的養綿羊品種,英國的卡通笑笑羊就是以牠為原型,皮毛厚而蓬鬆,對高山地帶的嚴寒氣候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自國外引進來台的笑笑羊,基本上皆須生活在符合溫度的環境,遇到炎熱的夏天甚至需要被理毛,才不至於中暑而生病。 位於小琉球私人農場的笑笑羊們,疑似遭熱暈而動彈不得。圖片來源:東森新聞 專程由海外進口展演動物來台與民眾親身接觸,不論是動物的生心理健康、受限的活動空間、不穩定的氣候,抑或是運載過程之中,都容易造成動物們極大的恐懼及不安,影響動物的福利。真正喜愛動物不應該是犧牲牠們的自由,要求牠們做出非自願的演出,或強迫牠們與人們互動。今年的7月中,清境農場即獲贈了由台電萬大電廠所提供的10隻泥塑小羊,模樣逼真且可愛。台電萬大電廠長期關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相關議題,此次的泥塑小羊也是環境保育交流的一部分,其材料是回收霧社水庫的淤泥燒製而成,實現了友善環境、廢物再利用的目標。而稍後於8月初推出的氣球綿羊「Happy羊羊」可愛度大增,更是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 圖片為清境農場獲贈的10隻泥塑小羊,使用回收霧社水庫的淤泥,加工燒製後而成。圖片來源:清境農場 圖片為清境農場於8月初開始新增了氣球綿羊「Happy羊羊」,陪伴旅客度過剩餘的暑假時光。圖片來源:中廣新聞網 表達喜歡動物的方式有很多種,長期關注動物議題,支持照護動物的非營利組織,甚至是到收容所當志工,更能達成實際接觸動物的心願。必要時替動物們發聲,主動提倡動物權益給身邊的親友,相較於至營利商家消費觀看動物表演,以上方式必能直接且正面影響到更多需要幫助的動物。 參考資料: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70/8053148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100770 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lais_Blacknose 中廣新聞網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zNx5MJ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為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動動物權益的團體,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每天都有成員堅持在街頭,無論天氣如何,向公眾傳達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好處。如果您碰巧遇到協會的推廣夥伴,不妨停下腳步,了解他們正在推廣的議題,並給他們加油打氣。
2024.11.03
【投書】台灣動保下一頁: 借鏡紐西蘭,邁向「無黏鼠板」國家
餐廳或住家若出現老鼠,放置黏鼠板可能是民眾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案,這種看似簡單方便的捕鼠工具,實際上帶給動物無法想像的痛苦(註二)。禁用黏鼠板已是國際趨勢,挪威、德國、荷蘭、英國、冰島、愛爾蘭、紐西蘭已全面禁用或限用黏鼠板,澳洲、美國和印度則是從部分區域開始實行(註三、註四)。紐西蘭作為限制黏鼠板的先驅,為了提升動物福祉,利用法規一步步邁向無黏鼠板國家,成功案例值得台灣借鑒。 紐西蘭初級產業部(The Ministry for Primary Industries,MPI)動物及動物產品主管 Matthew Stone 表示:「從動物福利角度來看,黏鼠板已經不適合繼續使用了,因為這樣的陷阱會造成被捕動物的痛苦,牠們可能長時間被留在陷阱上,最終也可能被以非人道方式處置。人們對動物福利的態度隨著社會水準和科學知識的發展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做法。」(註五) 紐西蘭:一般民眾不得使用黏鼠板 紐西蘭2009年根據《動物福利法》(Animal Welfare Act 1999) 頒布針對黏膠陷阱(亦即黏鼠板) 的法規—Animal Welfare (Glueboard Traps) Order 2009(註六),明文規定除了經過核准的情況外,2010年起任何人不得使用黏鼠板,2015年起不得銷售與使用。如果違反上述規定被起訴,一般民眾將會面臨不超過12 個月的監禁或不超過50,000 美元的罰款,或兩者併罰;如果是法人團體,可處以不超過25萬美元的罰款。 紐西蘭:嚴格規範專業人士使用黏鼠板 紐西蘭並非完全禁止黏鼠板,特定人員在符合公共利益(包括生物安全、生態保育、公共衛生等),而且沒有可行替代方案的條件下,可以跟初級產業部(MPI)申請許可使用或銷售黏鼠板。 即使在這些特殊情況下,使用黏鼠板的門檻也非常高。Animal Welfare (Glueboard Traps) Order 2009 規定,審核許可時需考量使用時間、區域、目的、方式,以及陷阱數量、品牌、類型、尺寸等,也必須針對特定物種,同時符合國家動物福利諮詢委員會制定的任何準則。不僅如此,申請者更需要填寫詳細的申請表格,內容如下: 限制申請者資格:身分需為病媒防治業者(commercial pest control operator)、食品生產場所病媒防治人員、保育部員工等特定人員,並提供培訓證明,確保使用者具備專業知識。銷售或使用目的:例如預防嚙齒動物入侵、管理已知或可疑的侵擾等。符合公共利益:例如特定食品衛生或安全要求、生物多樣性管理計劃要求等。評估替代方案:說明是否存在替代方法,以及目前已實施的其他措施,並描述申請者採取哪些行動來調查可行替代方案。詳述使用計畫:列舉監測與控制囓齒動物的措施,同時附上地圖標示預計放置黏鼠板的點位。 「有效的病媒防治,確實對紐西蘭的生物、食品安全、保育及初級生產來說相當重要,但是也要考慮到動物福利,」Matthew Stone 說,「病媒防治人員需要盡一切努力去尋找人道的替代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紐西蘭自禁令正式施行以來,申請使用黏鼠板的次數逐年下降,更在2021年達到零批准使用(註七)。 台灣:黏鼠板氾濫,無法可管 今年(2024)在動保團體努力遊說下,立法委員徐巧芯等人提出《動物保護法》修法草案,條文包含全面禁止俗稱「山豬吊」的彈簧式套索陷阱,反對非人道、殘忍捕捉動物的方式。黏膠陷阱(黏鼠板)跟山豬吊一樣是「無差別陷阱」,比起原本鎖定捕捉的目標動物,很多時候反而導致非目標物種受傷,山豬吊曾多次捕到山羌及台灣黑熊,黏鼠板則是時常黏到鳥類、幼犬貓甚至是人類。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KiTA)從2023年開始推動「禁用黏鼠板」公投連署,至今已有超過5000位民眾響應,支持透過修法杜絕殘忍捕鼠方式。我們樂見越來越多民意代表開始提倡動保議題,期待未來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動保法規,都能加入禁用黏膠陷阱(黏鼠板)的條文,也呼籲中央主管機關「農業部」擬定有效政策,解決台灣黏鼠板氾濫的現況,直接全面禁止或許窒礙難行,建議過渡時期參考紐西蘭採取許可制,嚴格限制黏鼠板使用,大幅減少動物痛苦,帶領台灣邁向重視動物福祉的國家,讓國際看見台灣!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 自由開講》台灣動保下一頁:借鏡紐西蘭黏鼠板政策 註一:「衝突動物」為台灣友善動物協會(KiTA)建立名詞。動物因其自然生活習性而跟人們生活秩序或價值觀產生衝突,即歸屬於衝突動物,例如:老鼠、鴿子、野豬、浣熊、遊蕩犬貓,以及無天敵的外來物種等。 註二:黏鼠板是一種「黏膠陷阱」(Glue Trap),更是無差別陷阱,亦即雖然想黏老鼠,但常常黏到其他動物,例如鳥類、幼貓幼犬,甚至人類都會無辜受害。誤觸黏鼠板的動物在無止盡的掙扎中皮開肉綻、骨折,甚至絕望之下,啃斷自己的四肢只為求生。逃脫不成的動物受困數小時至數天,最後因驚嚇、脫水、飢餓或疲憊而死,也可能口鼻被黏膠堵塞而漸漸窒息,死亡過程極為緩慢、痛苦。 註三:黏鼠版:痛苦的平台,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https://taeanimal.org.tw/model_topics.php?sn=1382 註四:禁用黏鼠板是世界趨勢,台灣友善動物協會https://www.kitanimals.org/posts/160 註五:Glueboard traps prohibited from 2015,The Ministry for Primary Industrieshttps://www.mpi.govt.nz/news/media-releases/glueboard-traps-prohibited-from-2015/ 註六:Animal Welfare (Glueboard Traps) Order 2009https://www.legislation.govt.nz/regulation/public/2009/0316/latest/whole.html#DLM2439716 註七:Inhumane rodent glue traps to be banned in England following unanimous vote in House of Lords,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https://www.hsi.org/news-resources/inhumane-rodent-glue-traps-to-be-banned-in-engl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正在透過科學論述與調查來推動管制、禁用黏鼠板,並讓公眾了解氣味驅逐法是更好的替代方案。我們的網路連署已經突破6,000人,紙本連署也超過2,200人。這個漫長的運動要面對很多挑戰與質疑,也遭受來自業者的挑釁與惡意曲解。我們希望能找到更多公眾支持我們,加入這場長期抗戰。
2024.10.30
灌水牛的人道屠宰標準,等於允許殺害
台灣的灌水牛事件從媒體報導、現行法律的保護、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肉品產業的經濟效益,和文化與社會習俗的影響,核心問題主要圍繞在動物被不人道的對待的方式,反映了目前人類看待動物的視角和社會的既有框架。 強行向活牛灌水以增加重量,過程中使牛忍受極大的痛苦,包括呼吸困難、身體壓力增加,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根據台灣的《動物保護法》和《畜牧法》,這種做法被明令禁止,屠宰場和執行灌水行為的員工均可能面臨法律責任,包含罰款和刑責。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灌水牛的照片或影片,人們容易對這樣的虐待感到震驚,這種行為不僅違法,也引發了道德上的譴責,因為它是為動物被用作經濟資源時,基於效率和產出,使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台灣目前的動物保護法律保障的是福利 在台灣,主要保障動物的法律包括《動物保護法》和《畜牧法》。這些法律的重點是動物福利,而非動物權利。例如,《動物保護法》規定屠宰場必須遵守人道屠宰1的標準,並且禁止對動物進行殘忍對待。例如《動物保護法》第12條:「屠宰動物時必須避免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這包括在屠宰前的運輸過程、等待屠宰時的環境條件,以及實際屠宰的操作方法。任何不人道的對待,例如虐待、恐嚇或不必要的暴力,均被視為違法行為。」這些法律保障動物在被使用過程中的福利,如減少痛苦,確保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並不限制動物作為食品或資源的使用。因此,台灣的動物立法明顯是基於動物福利,而非動物權利。 權利與福利的差異,從「必須保障什麼」到「應該追求什麼」 約翰·洛克(John Locke)認為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是人類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保護這些基本權利。這些「必須保障的」權利是所有人應當得到的最基本的道德保障,無論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或是否能夠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質量。換句話說,這些權利應該是無條件的和不可剝奪的,它們構成了社會正義的基石。 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用來描述福利這一部分的內容,基本需求的優先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強調,滿足生存和安全等基本需求是人類追求自我實現的前提。他的理論表明,個體只有在生理需求(如食物、水、住所)和安全需求(如安全感、免於威脅)得到了滿足之後,才能有效追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最終的自我實現。這種需求的層次遞進體現了在追求福祉之前,必須先確保基本生存條件和權利。 無論是在哲學、經濟學還是政治學的領域,都有許多學者和政治家強調,在追求更高層次的福祉之前,必須首先確保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這些基本權利通常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健康權等,這些都是每個人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必要前提。只有當這些權利得到了保護,個體才能自由追求幸福、成就和自我實現。 動物福利 V.S. 動物權利 動物權利主張動物應該擁有與人類類似的基本權利,這包括不被殺害、不被剝削的權利。《動物解放》一書由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撰寫,強調動物權利,認為人類不應該利用動物進行實驗、屠宰等活動,這種剝削是對動物權利的侵害。動物權強調動物的生命價值,應該與人類的生命受到同等重視。 相對地,動物福利的理念是允許人類使用動物,但過程中應確保動物不受不必要的痛苦。這種理念的代表性例子可以見於《五大自由》(Five Freedoms)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動物應免於飢餓、恐懼、疾病等痛苦,並能夠表現自然行為。這顯示了動物福利側重於如何改善動物的生活條件,而不反對使用動物本身。 人類權利與動物權利的比較 作者整理 人類權利已經在現代社會得到廣泛認可和保障,從美國通過超過兩百年的「權利法案」確立了人權保障,明確界定了個人基本權利,體現了啟蒙思想和革命經驗,並對全球產生了深遠影響直到現在。而動物權利還處於探索階段, 灌水牛事件提醒我們,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阻礙了我們對動物權利的認識和尊重。 目前有國家是以動物權為出發點進行動物立法的嗎? 世界上很少國家以動物權為基礎進行立法,瑞士是其中一個在立法上有在把動物權理念加入動物法律的國家,同時也是擁有全球最嚴格的動物福利法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提高動物福利標準方面。根據瑞士法律,動物被視為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並且動物福利條例要求豢養動物的生活環境要滿足其基本需求且要求動物能夠表現其自然行為。 從以下三點「動物的基本需求得到尊重」、「重視社會互動與心理健康」、「避免隔離和剝削」來制定條款,體現了更接近動物權的概念。動物必須能夠自由活動,並與同類動物互動。例如,法律規定養豬場必須提供足夠的空間讓豬自由活動,並且某些動物(如狗)不可以長時間單獨留置,對於豬、兔子等社會性動物的規定要求他們必須有足夠的社交環境。雖然瑞士的立法仍然偏向動物福利,但這些條款體現了對動物權利的尊重。 若將動物權利納入法則,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 在上一篇文章提及,在短期內我們可以通過修正現有動物相關法律、加強政府監管機制和動物福利教育,以務實的策略,快速地喚醒人類對動物的重視。而根本的要讓動物權利受到公眾的重視,關鍵在於有多少人支持與認同。所以長期的務實作法是讓動物權利的議題持續曝光在公眾面前,透過剛柔並濟的方式改變公眾的道德觀念,讓更多人認同動物也應享有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 提倡純素主義(Veganism):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融入社會和個人的日常生活。它完全避免使用動物製品,包括食品、服裝和實驗等。這種做法尊重動物的生命,並終止對動物的任何剝削。通過推廣純素主義,可以逐步減少對動物產品的依賴,從根本上減輕動物的痛苦。即通過減少對肉類、奶製品等動物產品的需求來降低供應商對動物的剝削。逐步減少動物利用的法律改革:在實現動物權的過程中,可以推動分階段的法律改革,從逐步禁止娛樂性動物使用(如馬戲團、動物表演)開始,接著減少或禁止動物實驗,最終推動人們選擇植物性飲食,減少對動物的經濟利用。政府制定產業經濟轉型的輔導辦法:技術替代方案的推廣,支持植物基食品及實驗室培養肉的發展,能夠有效替代傳統的畜牧業。這種科技不僅可以減少對動物的傷害,還能緩解環境壓力,幫助畜牧業從業者轉向可持續產業,這樣可以減少經濟阻力,推動動物權利的發展。提升動物的法律地位:目前,多數國家將動物視為財產,但未來可以推動立法改革,將動物視為感知性個體,賦予牠們更高的法律地位,這有助於實現動物權的理念。 一旦動物權的理念提升,台灣會成為全球動物權運動的先驅國家之一,對其他國家產生示範效應,並推動更為嚴格的動物保護法律和政策。同時促進國際間的法律合作與交流,推動更多跨國保護動物的政策。 註:人道屠宰的細節要求:根據《動物保護法》及相關法規,屠宰場必須遵循人道屠宰標準,這包括:運輸過程中的保護,避免動物受傷或過度擁擠;屠宰前必須確保動物不受驚嚇,並進行昏迷處理;禁止屠宰時對動物施加不必要的暴力。更多內容情詳閱畜禽人道屠宰準則。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0.24
煙火嚇壞鳥兒,滿地屍體
過去幾年已有關於煙火造成鳥兒傷亡的報導,其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為2021年發生於羅馬的跨年夜,地上發現了數百隻的椋鳥屍體。根據國際動物保護組織『OIPA』的推斷指出,應為當地施放的煙火及鞭炮所造成的動物死亡,鳥兒於受到驚醒後隨處亂飛,精神上無法恢復正常反應而失控撞上電線、窗戶,抑或是互撞,更甚者引發鳥兒心臟病發離世。 圖片為2021年羅馬跨年煙火後造成的椋鳥屍體。圖片來源:X 國外的研究團隊利用了GPS追蹤300多隻雁鴨,發覺到牠們於跨年煙火後飽受驚嚇,會不間斷地持續飛行500公里,此期間為鳥群過冬的季節,理應上鳥兒會停留在某個水域養精蓄銳,減少飛行時間,以保存所需能量。另外的研究也指出,煙火後的12天,雁鴨們覓食量增加了1成且縮短了飛行距離,其可能原因有兩種:雁鴨們過於恐慌而消耗過多能量,或是飛行到不熟悉的區域,而增加了覓食的時間。 (圖片為飛行的鳥類密度,每平方公里的鳥類數量,與煙火距離的關係,紅線為跨年夜晚、藍線代表5個平日夜晚。圖片來源:生態學家胡克斯特拉Bart Hoekstra) 阿姆斯特丹大學生態學家胡克斯特拉(Bart Hoekstra)於2023年也發表相關研究,表示跨年夜施放煙火時,在荷蘭的登海爾德(Den Helder)和赫爾維尼(Herwijnen)附近就有約40萬隻鳥被嚇飛,煙火施放處附近飛起的鳥兒,比起平日多了1萬至10萬倍。以距離煙火5公里內造成鳥兒驚嚇的數量最為嚴重,而整體飛行活動在距離煙火10公里內的鳥兒,其數量也有10公里外之數量的10倍之多。 鳥兒需要長時間休息過冬,為減少對牠們的干擾,改為無聲的裝飾性煙火或無人機表演,遠離其容易出沒的棲息地,既能享受燈光秀又能保護牠們。期望未來有更多人重視此議題,推廣並實施更多動物友善及環境永續的方案。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 煙火嚇飛百萬隻鳥 學者建議:燈光取代爆破、設禁止施放區 X https://x.com/OIPAInternation/status/1345064655308386304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Fireworks have long-lasting effects on wild birds Millions of birds lose precious energy due to fireworks on New Year’s Eve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Wild goose chase: Geese flee high and far, and with aftereffects from New Year's fireworks ESA Fireworks disturbance across bird communit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每項倡議都基於科學調查,專業的研究讓我們的聲音更具公信力,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為了保持調查的獨立與公正,我們拒絕來自政府和財團的捐款。協會主要仰賴公眾的小額捐助。誠邀各界支持我們,攜手為動物權益奮鬥,您的贊助是推動這場運動的重要動力。
2024.10.23
大火造成150羊死亡! 老闆悲痛表示不續經營
今年的8月19日,位於嘉義縣六腳鄉正義村某間羊隻畜牧場,於晚間8點左右發生嚴重火災事件,現場原有總共約300頭羊隻,因為大火使得其中約有150頭羊被烈火吞沒而死亡。其畜牧場老闆蕭先生表示自己飼養羊隻10餘年,卻因為一場大火失去了多年努力的心血,令他痛心表示不願意再繼續飼養羊隻了。 蕭先生詳述事發現場,表示當晚洗澡完一出家門口,即刻察覺到畜牧場發生大火,儘管當下他試圖於場外滅火,其雙手卻瞬間燙傷而起水泡。停電的緣故使得蕭先生無法衝進火場,只能立即撥打119請求消防隊救援。 根據相關報導指出,起火點疑似為一樓鋼造石棉瓦屋頂,直接影響到下方的羊隻畜牧場造成火災。消防人員到場協助救援後,成功防止火勢持續擴大,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蕭先生於滅火後清點羊隻並估算其損失,約有150頭羊隻遭火噬身亡,粗估損失至少200萬元以上。其難過表示,自己花了10幾年費了不少心力,不婚不生專注於飼養羊隻,卻因為一場大火奪走了他大半心血,讓他非常痛心,沮喪表示不打算另起爐灶再重建畜牧場飼養羊隻。 從長遠來看,整場大火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比蕭先生心疼自己的財產損失還要來地嚴重。首先,動物也是生命,牠們不該因為自己是人類所畜養的而被視為身份卑微,也沒有誰生來就該被傷害或為誰犧牲,人類身為擁有多數感知及情緒的生物,對於生命的殞落,理應負有更多的關懷及同理心;另外,多年來已有大量的研究指出,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飼養牲畜所造成的碳排放量非同小可,已長期地造成了氣候危機,大火肆虐更加速了環境及空氣污染的衝擊,對於身處在同一個地球的我們,有百害而無一利。 再次開設畜牧場確實不是妥當的解決方式。與其花費精神體力和時間,產出並照顧牲畜容易造成環境髒亂,不如可以改成友善動物及環境的相關事業,相信對自己、他人甚至是地球萬物都是最有意義的選擇。 最後,也更希望人們能以看待生命的方式對待動物,而非將其視為資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