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友善動物協會(Kindness to Animals KiTA)是一個倡議型的動保組織,也是台灣首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的團體。我們透過務實且多元的方法,為動物發聲,推動友善動物的生活方式與法規政策,減少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展演動物、皮草動物及同伴動物的迫害與虐待。

我們邀請公眾陪伴我們共同打造友善動物的世界。當人們帶給弱勢的動物快樂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我們相信,友善,就有快樂。

rabbit

我們的信念

1
動物是朋友,強者保護弱小: 我們不會剝削、利用、殘殺動物朋友,並邀請公眾陪伴我們勇敢為動物發聲。
2
公眾能從源頭改變社會風貌: 動物用救的救不完。聚集公眾的力量,我們推動政策倡議與產業轉型,從源頭改變社會系統對待動物的方式。
3
公民社會能找到更好的解答: 面對跟人類有衝突的動物,我們鼓勵思考多元且務實的解決方案,緩解衝突,以及不再將消滅認定為唯一選項。
4
大家都願意成為善良的人: 我們相信,只要公眾願意開始瞭解、參與討論、付諸行動,您我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力量,發揮公民與消費者的影響力,一起幫助動物。
K.I.T.A核心理念
Kindness善良

提倡對動物友善

conceptIcon
Inspire啟發

啟發思考與討論善待動物

conceptIcon
Truth真相

揭露真相證明事實

conceptIcon
Act行動

採取行動帶來改變

conceptIcon

四大專案

動保法案公投

topicImage

減少動物實驗

topicImage

動物權教育

topicImage

蔬食風氣推動

topicImage

訂閱電子報

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最新消息,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

最新消息

專案新聞
2024.09.13
AI 能否成為取代動物實驗的救世主
2022 年 12 月,美國眾議院通過《FDA 現代化法案 2.0》(FDA Modernization Act 2.0)一項重要法案,旨在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某些監管流程進行現代化改革。這項法案的通過,對捍衛動物權利來說具有革命性的影響,標誌著動物實驗在藥物研發中不再是必須,推動了更人道且高效的替代技術。如器官晶片、細胞培養和電腦模擬等,顯著減少了對動物實驗的依賴。這不僅提升了藥物開發效率,也標誌著一個更人道的科學研究時代來臨,對全球動物福利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參議員蘭德·保羅醫生呼籲 FDA 根據《FDA 現代化法案 2.0》更新動物實驗指導原則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作為全球食品和藥品監管的指標,因其嚴格的科學標準、公正的審批流程、推動創新技術及國際影響力,確保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在全球市場中享有信任和權威。法案通過前,製藥公司進行臨床試驗前,必須依照規定使用動物(如老鼠、兔子或猴子)來測試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意味著動物實驗是藥物獲得批准的必要步驟,無論當時是否有先進的非動物技術,企業都無法直接跳過這個過程。 然而,這種嚴格的要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動物實驗通常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源,延長了藥物研發的進度,並增加了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製藥公司的創新和靈活性,使得他們在選擇替代技術時受到局限。平均來說,藥物開發需要12年時間,花費約24億美元,過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首先為藥物探索,包括發現潛在藥物、評估活性與毒性,選出有價值的候選藥物進行進一步測試。下一階段為臨床前試驗,一定要在動物身上進行毒理和藥效試驗,並確保製造過程與安全性,才能進行到下一階段的人體試驗。最後為臨床試驗階段,分為四期。前三期涉及人體測試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副作用,通過後申請上市並進行第四期監測。 為什麼會有動物實驗? 動物實驗的出現以及他的發展源於一系列歷史事件及科學需求,促使政府與監管機構將動物實驗納入藥物開發的標準程序。作為決策考量的關鍵原因有以下分析: 理解疾病機制:動物和人類的生理運作非常相似,通過研究動物,科學家能更好地了解疾病是如何發展的,這有助於他們找到治療方法。測試藥物安全性:在測試藥物對人體是否安全之前,科學家需要一個可控的方式來檢測藥物是否有害。動物實驗可以在不危及人類的情況下測試新藥的毒性和副作用。檢驗藥物有效性:除了安全性外,動物實驗也用來檢查藥物是否有效治療疾病。通過觀察動物的反應,科學家可以評估藥物是否值得進一步測試在人類身上使用。法律與監管要求:過去發生的藥物安全問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促使許多國家規定,在進行人體試驗之前,藥物必須先經過動物測試,以保護公眾健康。替代技術尚未成熟:當動物實驗成為標準時,科學家還沒有足夠的替代技術來取代它。動物實驗提供了完整生物體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在實驗室內的細胞或器官培養中難以複製。 關鍵性的把動物實驗列為藥品上市前的「必要」手段,是源於歷史上一些嚴重的公共健康危機和事件。1937 年的「磺胺酏劑事件」,美國麥森吉爾公司公司推出了一種含有磺胺的新藥物,主要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引發的病症。但使用了有毒的溶劑——二甘醇。該藥物未經充分測試便投入市場,導致超過 100 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兒童。這一悲劇直接促使美國通過了《1938 年聯邦食品、藥物和化妝品法案》,要求藥物在上市前必須進行安全性測試,最初的測試手段主要依賴動物實驗。 1950-60 年代,沙利竇邁事件(Thalidomide Scandal)。沙利竇邁被廣泛用於治療孕婦的晨吐,然而,該藥物未經充分的動物和人類試驗,數據顯示新生兒畸形的發生率與沙利竇邁的銷售量呈現一定的相關性,遂對反應停的安全性產生懷疑。在之後的毒理學研究顯示,沙利竇邁對靈長類動物有很強的致畸性。這一事件加強了對藥物的嚴格測試要求,並推動了更嚴格的藥物審批流程,包括使用動物實驗來檢測潛在的副作用。 圖片為孕婦服用反應停後所生的海豹肢症(Phocomelia)嬰兒 沙利竇邁事件後,美國國會通過了對《1938 年聯邦食品、藥物和化妝品法案》的修正案(Kefauver-Harris Amendment),嚴格要求製藥公司必須證明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通常需要通過動物實驗來進行評估。這項修正案為動物實驗成為標準程序奠定了法律基礎。 為了人類健康福趾與社會公共安全的發展,動物實驗在醫藥研發、生物醫學的基因研究、毒理學的化學品和環境毒性測試、食品和營養科學的食物添加劑安全性測試,以及神經疾病研究和心理學的行為研究等各方面,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藥物開發“非”最多使用實驗動物數量的領域 根據台灣 2022 年各動物科學應用機構監督報告統計分析,實驗動物的研究計畫領域及數量分類以「醫學研究」 (4,414 件,55.73%) 最多,「藥物 (含中藥草)」 (1,245 件,15.7%) 次之。此外, Thomas Hartung 博士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毒理學教授,也是動物實驗替代中心主任。他的文章「動物模型在藥物開發中的(誤導性)角色」中提到,1970 年代之前,許多動物如老鼠、大象、猴子等,因和人類有很多生物學上的相似之處幾乎是發現新藥的唯一工具,當時大多數動物都用於藥物開發。但根據歐洲的數據,如今藥物開發僅占所有動物使用量的約 20%(加上藥物安全性測試的 5% 和疫苗批次檢測的 5%);這意味著,動物使用的總量相比 1970 年代減少了大約 60%。目前,用於藥物開發的動物實驗約占動物使用總量的 30%。 顯示出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中,動物實驗的使用量在 1970 年代達到頂峰 雖非使用最多,卻攸關地球生物的生死與社會貧富 另一方面,Thomas 也說到在藥物開發中,少數藥物能每年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收入,這使得藥物開發像「淘金熱」一樣,要從大量的候選藥物中篩選出少數成功者。製藥公司追求的是「重磅炸彈」藥物,年銷售額超過 10 億美元的產品,這些成功通常來自於新的疾病靶點、基因藥物或奈米顆粒等新技術,以及利用 AI 等加速開發流程的創新方法。 然而,藥物開發面臨的挑戰巨大。根據 2012 年的研究,95% 的藥物候選品在臨床階段會失敗,每個成功的藥物可能需要投入高達 26 億美元。失敗的原因通常與副作用或毒性問題相關,即使藥物成功上市,約 8% 也可能因嚴重副作用而被撤回。因此,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是上市後的重要監測重點,透過四階段臨床試驗來確保患者安全。而研發的每一款藥物,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必須」包含臨床前的動物實驗。 這個挑戰也愈發嚴峻,在醫藥產業出現了反摩爾定律 (Eroom's law),根據此定律,發展新藥物的成本,在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每隔九年就會加倍投資成本,發展風險不斷提高,新藥的創新性卻顯得又慢又長,數量也呈現非指數型成長。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憂,背後代表著花費無數的時間、人力、動物與金錢投入,重複著進行天選藥物的無效測試。 疾病舊的不去新的來得又急又快 2019 年 COVID-19 席捲全球,成為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COVID-19 病毒的基因序列於 2020 年 1 月公布,到同年 12 月第一個 mRNA 疫苗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疫苗研發僅用了不到一年,而傳統疫苗通常需要 5 到 10 年的時間。儘管疫苗如此迅速的研發出來,COVID-19 至今仍持續蔓延及變異,代表著疫苗也要跟著這些新的變異株持續研發與更新。 同時,世界上仍有許多的疾病排隊等著解藥,包括愛滋病、阿茲海默症、紅斑性狼瘡以及孤兒病等等。就算政府有因應特殊疾病推出相對應的法案,如 1983 年孤兒藥法案,旨在促進治療罕見病的藥物開發。但五花八門的疾病種類以及人類對治療藥物的需求,看起來是遠遠大於藥物開發的速度。 動物實驗在藥物開發上的局限性 Thomas Hartung 博士在他 2009 年發表的文章《Per aspirin ad astra》批判性地檢視了傳統動物測試方法,強調了阿斯匹靈毒理學特徵的矛盾——它能被廣泛接受是因為 1899 年缺乏嚴格的毒理學監管。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藥物,在動物研究中,阿斯匹靈顯示出毒性作用,如對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促癌作用以及胚胎畸形等,但這些在人體上並不常見或無法證實。如果在今天的嚴格監管下,阿斯匹靈可能難以通過審批。這說明了僅依賴動物實驗來預測藥物在人類的安全性是不夠的,這些差異強調了從動物實驗推測人類生理和醫學效果的局限性。近年在動物模型中引發了高度期待的 HIV 疫苗、中風治療、炎症疾病藥物以及阿茲海默症療法,在人類試驗中全部失敗。 動物實驗的模型除了有他的局限性之外,也經常無法準確預測人體臨床試驗的結果。與人體試驗的相關性僅約 37% 至 60%。這意味著動物實驗在預測藥效方面表現不佳,幾乎與隨機結果相似。即使是在不同物種之間差不多一樣的生物機制或過程,也因人與動物的差異而影響準確結果。然而,動物實驗在預測藥物安全性方面的準確性相對較高,約有 70% 的準確率能識別可能在人類中出現的毒性副作用,儘管不完美,動物測試平均來說仍較適合用於標示可能對哺乳類造成的安全問題。 過度依賴不夠充分的動物數據會導致許多潛在的好藥物被放棄或假陽性的問題發生。同時,準確度受人類和動物的生理差異、基因多樣性、測試物種的年齡健康狀況、人工誘導的疾病與自然發生的疾病變因等等因素影響。上述都一再地強調動物實驗的局限,推動科學界尋求與人類相關更好的替代方法,如「器官晶片」和先進計算模型,以提高藥物開發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每項倡議都基於科學調查,專業的研究讓我們的聲音更具公信力,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為了保持調查的獨立與公正,我們拒絕來自政府和財團的捐款。協會只仰賴公眾(及少數中小企業)的小額捐助。誠邀各界支持我們,攜手為動物權益奮鬥,您的贊助是推動這場運動的重要動力。
專案新聞
2024.09.12
用藝術傳達動物權
在倫敦動物園出現的Banksy最新作品掀起了對動物權益的熱烈討論。這幅作品描繪了一隻大猩猩正掀起鐵門一角使其他動物們離開,其中包括一隻海豹和幾隻鳥,充滿了自由和解放的象徵意義。這是Banksy最新系列的第九件作品,該系列涵蓋了多種動物主題,從山羊、犀牛到猴子和大象,觸發觀眾對動物圈養議題的深思。 Banksy最新系列作中的第九件位於倫敦動物園門口,被認為充滿解放意味。/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Banksy的作品迅速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倫敦動物園對這位世界知名塗鴉藝術家的創作表示「難以置信的驚喜」,並一度計劃保護這件作品。然而,隨著夏季遊客增加,考慮到入口的正常使用,動物園決定將作品移除並用複製品代替原作。動物園表示,正在考慮如何妥善保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 這一決定無疑引發了更多的討論。動物權益倡議者認為,這幅畫作不僅僅是藝術,更是一種對動物圈養的抗議。Viva!創辦人Juliet Gellatley指出,Banksy通過這些作品表達了對動物權益的關注,尤其是在動物園這樣的場地創作,更顯示了反對動物囚禁的立場。 Banksy在2013年的作品《Sirens of the Lambs》曾引發民眾對肉品產業的思辨。/ 圖片來源:Independent.co.uk Banksy的藝術作品以挑戰傳統觀念和批判社會議題聞名,這也並非他第一次以動物處境為題材創作。在2013年的作品《Sirens of the Lambs》中,他就曾讓一輛滿載絨毛動物玩具的卡車在紐約街頭行駛,被解讀為對肉類產業和動物待遇的批判。而此次倫敦系列,從山羊到大象,每件作品似乎都在呼喊著動物應該擁有自由生活的權利。 在高處站立面積狹小的山羊是否意味著處於龐大議題的邊緣?/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橋上懸盪的三隻猴子是未被損壞或拆除的作品之一。/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這些作品在藝術界和社會中引發了多重解讀與討論。Grove Gallery的CEO James Ryan指出,這些作品可能在傳遞「監禁」的主題,暗示動物被困住的狀態以及對自由的渴望。該系列作品不僅在視覺上震撼人心,更激起一場地球居民的權益思辨,尤其著重於人類如何對待動物的方式。 該件作品中的車輛與交通錐現已被移除。/ 圖片來源:Bansky/Instagram 隨著Banksy的藝術作品引發的討論不斷升溫,倫敦動物園的決定也凸顯了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影響力。雖然動物園表示希望保護這件作品,後續的移除做法卻引發了人們對動物圈養和藝術自由的質疑與熱議。 不論如何,Banksy的作品無疑激起了人們對動物圈養問題的關注。透過這些象徵性的圖像,我們開始更深入地思考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以及動物園在自然生命教育與動物生活權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這些被歸類為展演動物的個體,究竟是被保護在物種復育的安全網內,還是被囚禁在人類自我滿足的牢籠中? 參考資料: https://www.veganfoodandliving.com/news/banksy-art-london-zoo-anti-captivity-message/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623qjpgew4o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e38lq7zy34o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5yper4gw27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專案新聞
2024.09.09
台灣動物實驗正在減量
致力於推廣動物實驗替代方案的美國人道協會(HSUS)科學總顧問 Andrew Rowan 博士,在 2018 年來台參與動物實驗替代方案立法院公聽會時,指出自 2000 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已正式接受替代方案一詞起,歐盟、德國、美國、日本都以成立研究中心作為推行替代方案之基礎,國際趨勢逐漸形成。 當時,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饒心儀點出除了日本,同為東亞國家的中國也已舉辦八屆的研討會,台灣在相關政策制定與社會討論風氣卻相較落後,故呼籲台灣應儘速成立 3R(替代、減量、精緻化) 中心。四年後,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擔任召集人,偕同國科會、農業部、環境部、衛福部、教育部、經濟部及中研院等單位,成立台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台,共同為動物權與產業轉型努力。 國科會舉辦「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台」推動成果記者會,由跨部會代表共同出席參加 國科會指出,國內依動物法規要求進行的動物實驗,約占動物實驗總量 10%,若採用目前已導入的 AI 仿生皮膚、電腦模擬等 102 種替代測試方法,平均可減少 60% 到 80% 的動物實驗。吳政忠也強調,在替代科技方面,台灣可發揮半導體晶片優勢,在生成式 AI 席捲全球的當今,結合生醫、農業、動物領域的研究人才與成果,提前為新興產業布局,達成雙贏效果。 AI器官晶片 許多農藥、藥品、化妝品在上市前仍須經過動物實驗,然動物所承擔的風險、傷害與過程卻鮮為人知,國內外組織如善待動物組織(PETA)、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EAST)與台灣友善動物協會(KiTA)皆持續揭露事實,為身陷困境的動物發聲,並期許人們留意產品背後的血汗剝削。 2020年「動物實驗謝了不必」推動健康食品的功效測試停止動物實驗 參考資料 林宜潔(2018)。發展動物實驗替代是國際趨勢,動社籲臺灣應速成立3R中心。取自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5371 吳柏軒(2024)。仿生皮膚、電腦模擬取代動物實驗 台灣替代科技趕國際趨勢。取自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651471 國科會(2024)。推動動物實驗之取代、減量、優化  接軌國際動物保護前瞻趨勢。取自國科會https://www.nstc.gov.tw/folksonomy/detail/ab3e03d0-07ed-49e5-9d7b-fc85c223eb98?l=ch 張璦(2024)。台灣引百種替代技術 國科會:動物實驗平均有望減6成。取自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404240177.asp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對於科技官僚沾沾自喜於減量動物實驗,多年前率先提出科學數據、起頭倡議反對動物實驗的動保團體,則是舉步維艱,承擔多方面的指責與抨擊。在遭受民眾誤解與責難時,了解真相的科技官僚卻往往冷眼旁觀。在對動物實驗的迷信仍根深蒂固的現今,仍有很多動物實驗存在。無論如何,我們樂見科技官僚勇於接受動物實驗應淘汰的客觀事實。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推動倡議以科學為基礎,透過專業的調查來獲取高度的公信力,推動社會改變。我們不接受政府與財團的捐款,以確保調查與監督的公平公正。我們只仰賴公眾(及少數中小企業)的小額捐款來支持我們的工作,邀請您一同參與,助力這場為動物權益奮鬥的運動。您的支持將是我們持續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
專案新聞
2024.09.06
海洋展演動物的困境與未來
大海孕育了無數生命,其與陸地截然不同的環境讓人們心生嚮往,愈發渴望揭開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紗。為了一睹海洋生物的風采,許多人選擇前往海洋館參觀。然而,在這些表面光鮮亮麗的背後,海洋展演動物往往面臨著嚴峻的困境。為了滿足人類的娛樂需求,這些動物不僅失去了自由,還承受著巨大的健康和心理壓力。牠們被迫生活在與自然棲息地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無法進行自然行為,長期下來導致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這些問題揭示了全球海洋館和動物展演場所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引發了人們對動物福利的廣泛關注。 物品還是生命?SeaQuest Fort Worth虐待事件 在美國德州的SeaQuest Fort Worth水族館,三名前員工向國際動物權組織PETA(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投訴,指控該館存在嚴重的疏忽,導致數十隻動物遭受痛苦甚至死亡。這些內部舉報者提供了多起虐待案例的詳細證據。 狹窄水族箱中的護士鯊 / 圖片來源:PETA官方網站 首先,兩隻護士鯊Icarus和Achilles被迫生活在狹窄的水族箱中,與其他10隻動物共處,顯示出極大的壓力,最終可能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當員工發現這些鯊魚停止正常進食後,SeaQuest管理層卻無視他們的擔憂,並未採取任何措施。目前,另一隻護士鯊Zeus仍在該水族箱中痛苦地掙扎。 因袋子過小導致身體彎曲,最終因缺水窒息而死 / 圖片來源:PETA官方網站 此外,從科羅拉多的SeaQuest Littleton運送到Fort Worth的過程中,數十隻海洋動物被裝在塑料垃圾袋中,可能在運輸途中窒息而死。一名舉報者透露,這些魚類被裝在黑色垃圾袋或冷卻箱中,運輸過程中未按照物種的需求進行適當處理。例如,水溫過高或過低,導致三隻貂鯊因袋子過小導致身體彎曲,最終因缺水窒息而死。此外,幾乎所有的魟魚也在運輸過程中死亡。 在水箱中死亡的錦鯉 / 圖片來源:PETA官方網站 舉報者還提到,數條錦鯉被遺留在氨濃度過高的水槽中至少四個小時,最終痛苦地死亡。這是由於過濾泵故障導致氨含量激增,魚類因呼吸困難而死亡,有些甚至出現氨燒傷。然而,負責人未能及時批准將魚類移出水槽,導致這些魚類長時間受苦。 因真菌感染死亡的鱸魚 / 圖片來源:PETA官方網站 此外,SeaQuest還被指控將數條鱸魚放置在不適合其自然溫度需求的水箱中,導致魚類感染真菌並相繼死亡。一隻名為Zelco的黑邊礁鯊因為水箱條件不足,脊柱彎曲變形,這一狀況在數月內急劇惡化,Zelco已經難以正常游動。員工曾要求為Zelco尋找新的居所,但SeaQuest並未採取任何行動。 在這些情況下,PETA聯絡了Fort Worth動物照護與控制部門,但該部門未採取任何行動,並藉故駁回了舉報。隨後,PETA向塔蘭特郡地區檢察官Phil Sorrells寄出投訴信,要求對SeaQuest Fort Worth展開調查並提出虐待指控。 這些內部舉報者的報告只是冰山一角。SeaQuest Fort Worth早已因動物死亡、骯髒的展區以及對公眾的傷害多次受到指控。該機構自成立以來,一直受到PETA等動保團體的批評,並在美國多個州因違反《動物福利法》而被罰款。隨著這些指控不斷增加,SeaQuest的創辦人兼CEO Vince Covino最近宣布辭職,雖然此舉無法解決SeaQuest的問題,但也顯示出這家水族館的困境正在加劇。 「動物在受苦,Xpark好退步!」:引發眾怒的Xpark事件 從日本引進的Xpark水族館於2020年8月在台灣開幕,以其都會型水生公園的特色吸引了大量民眾。然而,這個看似充滿教育意義的場所,卻在開幕半年內便因多起動物福利問題而備受爭議。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及鳥語獸躍等多個動保團體聯合發起抗議,於2021年2月23日召開記者會,指控Xpark存在13項重大缺失,包括動物受傷、飼養環境不符動物習性,以及飼養管理不當等問題。 動保團體聯合召開記者會並提出Xpark的13項缺失 / 圖片來源:動物平權促進會 這些動保團體在記者會上提供了大量證據,顯示Xpark的動物正遭受不適當的飼養環境和管理。其中,海豹池的設計被國外專家評為「最糟糕的設計」,建議應立即將海豹移至更適合的空間飼養。此外,企鵝展示區設計狹小,動物與遊客的距離過近且缺乏躲藏空間,導致企鵝表現出焦慮行為,不斷游動並撞向玻璃。前海生館飼育員指出,地面材質對企鵝的腳部健康有著直接影響,壓克力滑道容易導致腳趾瘤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出該館未能有效地滿足動物的基本需求。 麥哲倫企鵝躁動的不斷游向玻璃 / 圖片來源: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然而,Xpark在面對這些指控時,並未顯示出積極改善的態度。在動保團體的多次抗議與訴求下,Xpark僅回應稱「以最高標準悉心照料動物」,且未有實質改善措施,這一回應幾乎與2020年10月的聲明稿如出一轍。動保團體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帶領上百位民眾在Xpark水族館門口高喊:「動物在受苦,Xpark好退步!」、「Xpark水中煉獄,正視動物處境!」,並號召約三萬民眾於網路連署,要求Xpark回應動保團體提出的13項訴求。2021年3月10日,動保團體正式向桃園市動保處檢舉,要求市府立即對Xpark進行稽查並裁處。 動保團體號招上百位民眾在Xpark水族館門口抗議 / 圖片來源:PeoPo公民新聞 桃園市政府在面對這些批評時,雖表示將依動物保護法加強稽查,但其言辭卻顯得相當保守,強調Xpark的動物多為人工豢養,野生環境條件未必適用於所有情況。市府稱並未發現明顯的動物健康問題,但此回應也被批評為避重就輕。 不同網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拍攝的企鵝滑倒影片/ 圖片來源:擷取自Thread 在這場持續的抗爭中,Xpark的飼育環境問題不僅在媒體上廣泛報導,也在社群媒體上引發大量討論和抵制。即使經過動保團體的多次呼籲和民眾的連署,Xpark的問題依然存在。時至今日,仍有網友們在社群媒體上表示目睹動物受傷的樣子和分享企鵝滑倒的影片,這些畫面顯示出Xpark在改善其管理和飼養條件方面仍需加強。 身心俱疲!海中生物的悲歌誰聽見? 海洋展演動物在水族館中面臨著多重困境,失去自由、無法進行自然行為,這些條件對動物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動物福利不僅僅是身體健康的維護,還包括心理健康的保障。英國劍橋大學教授Donald Broom曾指出,動物福利是動物在嘗試與環境應對過程中的狀態,是其生理與心理健康的綜合呈現。心理健康雖然較難評估,卻是動物福利的重要指標。 在水族館等人工環境中,動物被剝奪了自然行為的機會,這種環境壓力會對牠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善待動物基金會的獸醫主管Dr. Heather Rally進一步指出,當動物必須承受環境壓力並被剝奪自然行為時,這些限制不僅會損害動物的心理健康,還會對其長期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這種雙重的健康威脅使得動物在被迫表演或被困在狹小空間中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生理和心理創傷。 因此,國際間不斷有專家和動保人士呼籲,動物展演不應該以動物的健康和福利為代價。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人類的娛樂需求和動物福祉之間的平衡,確保不會因為滿足人類的觀賞慾望而讓動物付出沉重的代價。 再見海豚秀:《動物展演管理辦法》重裝上陣 經過人為訓練的海豚配合業者在池邊和民眾拍照 / 圖片來源:動物平權促進會 近期,台灣在保護海洋展演動物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新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於今年7月底正式公告,將水域和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一併納入管理範疇,規範不得進行不當展演或與人互動的行為。這一舉措標誌著海洋及陸域保育類動物表演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根據新規定,所有動物展演場所必須遵守更嚴格的標準,包括展示、表演或與人互動的空間,以及動物飼養的環境,必須符合動物的基本習性和生理需求。這些規範的制定,旨在確保展演場所提供動物適當的飲水、飲食、休息、躲藏,以及行為豐富化的功能,以促進動物的身心健康,並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和痛苦。 新版管理辦法的出臺,體現了台灣在動物保護方面的進一步努力,也與全球的動保趨勢接軌。黑潮文教基金會董事蔡偉立指出,目前已有13個國家禁止為娛樂目的圈養和展示鯨豚,包括玻利維亞、加拿大、智利、哥斯大黎加、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法國、匈牙利、印度、哈薩克、尼加拉瓜、斯洛維尼亞和瑞士。其中,加拿大和法國雖然仍有圈養鯨豚,但也在逐步退出這類表演活動。這些國家的政策變化,顯示了國際社會對動物福利的日益重視和對不當動物展演的強烈抵制。 海洋展演動物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揭示改善動物福利的重要性,也點出消費者在娛樂選擇上應更加謹慎。新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的推出,為保護海洋展演動物提供了更嚴格的法律框架,但要真正終止動物的痛苦,我們還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對動物的利用和展演方式。這意味著不再依賴動物展演作為娛樂媒介,轉而支持更加人道和符合動物福祉的教育和保護計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做起,拒絕支持動物展演,選擇更尊重生命的娛樂方式。 參考資料: PETA Roundup: SeaQuest’s Founder Leaves Amid Storm of Company Allegations, Closureshttps://www.peta.org/blog/seaquest-roundup/ PETA Whistleblowers Allege Suffering, Neglect, and Multiple Deaths at SeaQuest Fort Worthhttps://www.peta.org/blog/seaquest-fort-worth-whistleblowers/ SPCA 百人聚集Xpark前高喊:動物在受苦,Xpark好退步! 要求Xpark正視動物處境,即刻改善https://www.spca.org.tw/post/untitled-78 公視新聞網 Xpark水族館傳照護失當、動物行為異常 桃市動保處將稽查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4258 UDN Xpark爭議:不符合動物習性的飼養可能涉及精神虐待!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1606/4941204threads貼文https://www.threads.net/@1.88m__/post/C493KmbS9py?hl=zh-twthreads貼文https://www.threads.net/@liam_05.08/post/C49qi05v2Pu 中央社 海陸保育動物禁表演 鯨豚秀將走入歷史台灣動保揭新頁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8250054.aspx 桃園市政府 市府說明有關今(23)日上午10點相關動保團體針對XPark展演議題召開記者會案https://animal.tycg.gov.tw/News_Content.aspx?n=8542&s=988125 窩窩 解密Xpark(中)——人的觀賞慾望跟展演動物的福利有可能取得平衡嗎?https://wuo-wuo.com/topics/forshow/xpark/1320-xpark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每項倡議都基於科學調查,專業的研究讓我們的聲音更具公信力,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為了保持調查的獨立與公正,我們拒絕來自政府和財團的捐款。協會只仰賴公眾(及少數中小企業)的小額捐助。誠邀各界支持我們,攜手為動物權益奮鬥,您的贊助是推動這場運動的重要動力。
專案新聞
2024.09.05
女神卡卡爭議誰之過
澳洲的動保組織World Animal Protection『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指出,迪奧與女神卡卡共同宣稱於巴黎奧運開幕典禮上使用的鳥羽毛,皆為鳥類自然脫落時所取得,卻無法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實此事,引起社會懷疑。民眾與動保團體對迪奧的不信任並非空穴來風,評比時尚美妝品牌於環境永續及動物福利影響的知名網站「Good On You」表示,迪奧身為走在時尚尖端的潮流,極少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材質,甚至於動物福利上完全沒有盡到該有的義務,持續地使用毛皮、羽絨、皮革、羊毛和其他動物皮毛。 圖片來源:美聯社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倡導者Olivia Charlton強調,許多被使用於服飾上的鴕鳥羽毛,其過程都是將鴕鳥先行宰殺後取得,有的甚至於鴕鳥依然存活時當下拔起牠們身上的羽毛,作業員必須將連帽袋套在鴕鳥頭上使牠們看不見,避免被拔毛時掙扎而攻擊作業員,此行為使牠們痛苦不堪且極度活在害怕與恐懼的情緒裡。從牠們身上得到自然脫落的羽毛是個常見的誤解,時尚品牌僅會告知非事實的一面使消費者安心。然而從事羽毛產業的人都知情,並認同只有於活禽時拔取羽毛,才能呈現其最好的品質。 圖片來源:PETA 關於女神卡卡的爭議不只於此,早些年的她曾穿上全身用生牛肉後製的禮服參加2010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頒獎典禮,引發了世界的關注及不少聲浪的撻罰,批評她為了引人注目不擇手段。女神卡卡事後於「艾倫·狄珍妮秀」受訪時表示,此舉必非不尊重所有愛護動物的人,僅想透過服裝表達她支持那些同性戀軍人們,對於美國軍中禁止詢問及告知的政策感到反感。她說:「人如果忘記自己的權利,他們就只能像包覆在骨頭上的那些肉一樣,任人宰割。」 圖片來源:Billboard美國娛樂雜誌兼媒體品牌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野生鳥類,為了人類創造看似華貴的假象及高額的利潤,而被殘忍屠宰並殺害。這些時尚品牌讓社會發展倒退了好幾步,在科技進步的現今,卻依然沒有使用可取代動物皮毛的替代品,與友善動物及環境背道而馳。 注重環境永續的2024年巴黎奧運,理當可以使用更多創新環保材料來取代動物性製品,為我們的未來往更友善的方向前進。表達個人立場並非一定要使用真實動物的肉才能夠吸睛。環境永續從自身做起,每一筆消費都在為大家想要的世界投票,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將決定地球的未來如何發展,並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如何保護這個世界。 參考資料: World Animal Protection Australia Hidden animal cruelty behind Lady Gaga’s Dior dress at the 2024 Paris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y Good On You https://goodonyou.eco/how-ethical-is-dior/ Billboard Lady Gaga Explains Her Meat Dress: ‘It’s No Disrespect’ 維基百科 女神卡卡的生牛肉裝 GQ Taiwan 【2024 巴黎奧運】盤點 4 個「奧運的第一次」,揭曉你不知道的巴黎奧運 Fun Fac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每看到藝人因跟時尚品牌合作而惹出爭議時,所有的輿論砲火都集中在藝人身上,然而,娛樂產業是很大的結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藝人依照自己單方面的意志可以左右。 經紀公司、時尚品牌的行銷與公關團隊,在創造議題表達立場時,沒有考慮到使用動物產品的問題,導致藝人惹上爭議,這對藝人與粉絲來說確實不公平。這可能也反映出娛樂產業在消費社會議題時,以利益與話題為優先,揀選素材為了某個群體發聲,卻傷害了另一個群體,結果首當其衝面對爭議的,往往是站在螢光幕前的藝人。 耐人尋味的是,這麼大的娛樂產業,難道沒有人有意識到可能引發的爭議嗎?顯然不可能。可以預見的是,在利益與話題至上的產業結構中,動物權益本來就被視為邊緣化且可割捨的議題,甚至是,下一波行銷宣傳時,再將藝人另外包裝為動物權益發聲的形象,爭議往往就能輕易一筆勾銷,再賺一波流量。 在公益團體,為動物發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因為對公眾必須真誠以待;但對商業團體來說,消費動保議題確實是一門好生意,因為操弄話題是如此容易。 耐人尋味的是,這麼大的娛樂產業,難道沒有人有意識到可能引發的爭議嗎?顯然不可能。可以預見的是,在利益與話題至上的產業結構中,動物權益本來就被視為邊緣化且可割捨的議題,甚至是,下一波行銷宣傳時,再將藝人另外包裝為動物權益發聲的形象,爭議往往就能輕易一筆勾銷,再賺一波流量。 在公益團體,為動物發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因為對公眾必須真誠以待;但對商業團體來說,消費動保議題確實是一門好生意,因為操弄話題是如此容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專案新聞
2024.08.29
肉類背後的隱藏代價
《肉類背後的隱藏代價:你不知道的真相》 在當今的世界,肉類產品已成為許多人日常飲食中的重要部分。然而,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動物福利以及健康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加,肉類產業背後的隱藏成本也逐漸浮出水面。紀錄片《Eat Animals》深入探討了現代畜牧業的運作模式以及文章《Knight Bites: 肉類的真正代價》以六大面向的數據調查,揭示了這一產業對地球環境、公共健康和動物生命的巨大影響。 畜牧業的崛起與現狀 自 20 世紀以來,工業化畜牧業迅速崛起,成為滿足全球肉類需求的主要方式。紀錄片詳細描述了這一過程,展示了現代工業化農場如何以高效的方式生產大量肉類產品。然而,這種效率的背後是以環境破壞、動物福利的犧牲以及人類健康的風險為代價的。 工廠化農場,通常被稱為集約化動物飼養場(CAFOs),在極度擁擠的環境中飼養數以萬計的動物。這些動物的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無法實現正常的行為,並且經常面臨疾病和壓力。根據《Knight Bites》的報導,畜牧業負責全球近 40% 的森林砍伐,尤其是在亞馬遜雨林這樣的關鍵生態系統中,這些森林被清除以騰出空間用於飼養牲畜或種植飼料作物。 環境與氣候影響 畜牧業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不可忽視。數據顯示,畜牧業產生了全球 12% 至 20% 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導致了全球範圍內自然災害的增加,如洪水、乾旱和極端天氣事件。 紀錄片《Eat Animals》也強調了畜牧業對水資源的污染。工廠化農場每年產生大量的糞便和廢水,這些廢棄物通常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和湖泊中,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在美國,這些設施每年產生約 13.7 億噸的糞便,這些污染物往往最終流入公共水源,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影片裡一位父親描述:「這條河以前是個釣魚天堂,但到了 90 年代初,我和我兒子開始發現魚身上有瘡,接著大量魚類死亡。我們沿著 Trent River 飛行,試圖找出原因。當飛到 Jones County 時,我看到地面上有許多粉紅色的池塘,看起來像百得必治(Pepto-Bismol)。這些池塘其實是動物糞便和尿液的糞池,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糞池填滿後,糞便和尿液經常被排放到空氣中,最後流進河裡,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動物福利問題 在工業化畜牧業中,動物福利問題尤為突出。紀錄片通過實地調查,揭示了在集約化飼養場中,動物們如何被迫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忍受巨大的痛苦。這些動物通常無法實現任何正常的行為,如社交、運動或自然的覓食行為。每天,全世界大約有 2.02 億隻雞、380 萬頭豬和 90 萬頭牛被宰殺以供人類食用。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生命被迫終結,以及無法言說的痛苦。Jonathan Safran Foer 也是此紀錄片原著作家指出,雖然許多人意識到吃動物存在問題,但往往選擇忽視。他認為,這種忽視使我們與自身的“動物性”疏離,特別是我們與動物共享的痛苦感知能力。弗爾認為,這種疏離會導致我們在無意識中感到羞愧,因為我們下意識地記得自己忽視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Knight Bites》還指出,為了應對這些動物在惡劣環境下容易生病的情況,全球約 66% 的抗生素被用於畜牧業,這導致了抗生素耐藥性的迅速上升。這一現象不僅對動物有害,對人類健康也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報導,到 2050 年,抗生素耐藥性可能每年導致 1000 萬人死亡。 健康風險與飲食選擇 除了動物福利和環境問題,肉類產業還對人類健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紀錄片《Eat Animals》以及《Knight Bites》的數據顯示,過度消費紅肉和加工肉類與多種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這些飲食習慣在全球範圍內導致了大量的早逝和慢性疾病的增加。 參考文章內容,如果中高收入國家能夠將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消費量減少 14%,每年可以預防 6.5 萬人死亡。這一數據強調了改變飲食習慣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改善個人健康,還能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政府補貼與經濟影響 在討論肉類產業的真正成本時,必須考慮到政府補貼在維持肉類低價中的作用。各國政府每年花費巨額資金補貼動物農業,以保持肉類產品價格的低廉。例如,美國每年在這一領域的補貼高達 380 億美元,加拿大則為 17 億美元。 這些補貼雖然使肉類產品更加平易近人,但卻忽視了環境成本、健康風險以及動物福利等隱藏代價。如果這些成本計入產品價格,肉類可能不再那麼“便宜”,這將迫使消費者重新考慮他們的飲食選擇。 未來的方向:尋找可持續的替代方案 面對這些挑戰,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活動家呼籲人們轉向更加可持續的飲食選擇。《Eat Animals》以及《Knight Bites》都強調了植物性飲食作為肉類替代品的重要性。雖然植物性產品目前在價格上仍然難以與肉類產品競爭,但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加,這些產品的價格將逐漸下降,並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擇。這些經營模式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為未來的食品生產指出了新的方向,為地球和未來的世代留下更可持續的環境。 植物肉正掀起一股新潮流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公投連署

禁用黏鼠板公投

目標2500 份
尚缺571 份
已結束
  • 公投理由書完成2022.10.01
  • 公投提案書蒐集2022.10.28
  • 送交戶政機關審核2024.12.01
  • 公投連署開始2025.03.31
  • 完成連署排入公投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