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老鼠絕育計畫
鼠患一直是讓紐約頭痛的大問題,老鼠的繁殖力非常驚人,每年大約可以繁殖1.5萬隻後代。雖然準確的數字難以估計,但一家蟲害防治公司說,紐約市有多達300萬隻老鼠。過去城市與老鼠的戰爭中,紐約使用了各種方式—包括不人道的老鼠藥,企圖以毒殺來滅鼠。但近 60 年來,紐約市領導人也明白,老鼠問題是無法透過殺戮來解決的。 老鼠繁殖能力驚人,用毒殺無法解決問題 最近,紐約市議會啟動一項新法案,市議員阿布魯 (Shaun Abreu) 提出了「老鼠節育」計畫,希望以避孕手法來減少老鼠數量,同時也保護野生動物免於老鼠藥的毒害。其實,這並不是紐約市第一次嘗試以節育的方式來控制城市中的老鼠數量,早在1967年,時任州長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就曾實施類似的政策—把人類避孕藥中的雌激素溶解於植物油中,再把肉類和穀物浸在裡面,做為老鼠的避孕藥;十年前,大都會運輸署(MTA)和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也都有試過同樣的做法,可惜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這次紐約的老鼠節育計畫有兩個重點,除了投放避孕藥外,也針對市區內垃圾處理方式進行調整,將過往擺放在街道上的垃圾袋移到垃圾桶中,減少老鼠的食物來源。 新計畫將使用名為「ContraPest」的避孕藥,會影響雌性老鼠的卵巢功能和破壞雄性老鼠的精子細胞,使老鼠不孕。 避孕藥的研發者梅爾(Loretta Mayer)博士,目前經營一家致力於人道控制動物數量的非營利組織,他表示,這種帶有鹹味和脂肪的藥丸對老鼠來說相當有吸引力,味道甚至比披薩更好,而且成本很低,每磅大約5美元,不過最大的挑戰是要擴大生產規模,才有辦法分發到各地。 今年初,紐約市網紅貓頭鷹—Flaco死亡後被驗出體內有四種致命劑量的老鼠藥殘留 圖片來源:NYC to look at birth control for rats to combat rodent population 有些人擔心,如果藥丸散落在城市的水源附近,或被雨水沖入集水區時,藥丸裡的化學物質或賀爾蒙會不會造成其他的影響,不過一些人是支持這項法案的。由於毒殺使用的老鼠藥有藥物殘留的累積性,停止毒殺間接幫助了處於食物鏈較高層的其他動物免受毒害,節育也是更人道的做法。(延伸閱讀:城市與老鼠的戰爭讓野生動物遭殃) KiTA友善動物協會提倡以人道的角度,透過調整人類的行為與選擇對動物、環境都較友善的做法為替代,停止使用黏鼠板,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防鼠三不措施,如清除食物來源、減少老鼠在環境中可藏身之處,封堵鼠類出入通道等,並輔以氣味驅逐,以「預防」的方式,從根本解決問題才是緩解人鼠衝突更有效的做法。 參考資料: 1: The Next Frontier in New York’s War on Rats: Birth Control 2: NYC to look at birth control for rats to combat rodent population ——————————————————— 所有生物學與統計學都呈現一個不爭的事實:要大規模減少老鼠數量,撲殺手段絕對無效,因為殺戮的速度遠不及繁殖的速度。想要有效減少老鼠數量,必須要減少食物來源。 對老鼠而言,城市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垃圾與廚餘。諸多已經立法禁用黏鼠板的地區或國家,對於垃圾與廚餘的暫放、垃圾桶的佈署與放置,都有嚴格的規範。紐約並非不曉得這個道理,然而對一個人口密集度高、工商活動頻繁的民主城市而言,訂定規範對垃圾及衛生進行管制,需要很漫長的溝通,才能取得民眾的共識與妥協。 避孕手段到底是否有效,不得而知,雖然相對於老鼠藥、黏鼠板,可以避免很多現存的問題,例如傷及無辜、缺乏效率,但避孕手段終究治標不治本,且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例如環境賀爾蒙。 可以預見的是,在紐約市成功訂定法規管理衛生與垃圾之前,無論是支持黏鼠板老鼠藥,還是反對黏鼠板老鼠藥的市民們,都要一起承受各種治標不治本的治鼠政策,也都被迫要共同面對人與鼠的漫長惡戰。 加入連署不黏鼠,連署禁用殘忍無效黏鼠板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6.23
人類對小動物的可怕酷刑
想到動物寶寶,我們腦海中立刻浮現的是牠們純真無邪的眼神、毛茸茸的小身體和笨拙可愛的動作。這些小生命以其天真爛漫的模樣,激發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情感。無論是小貓咪、幼犬,還是小雞、小豬、小羊、小牛,牠們的稚嫩聲音和活潑好動的天性,都讓我們不禁露出笑容,充滿了保護和疼愛的溫暖。 大部分人不會故意傷害,甚至虐待小動物。然而,在食物選擇上,許多人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付錢給別人,讓他們用殘酷的手段折磨這些小動物和成年動物,以生產肉類、乳製品或蛋。而我們今天將會揭開這個長期被蓄意掩蓋的真相。 1. 以斧頭砍殺小公牛的頭部 在乳製品行業,因為雄性小牛不會產奶,許多農場會用錘子或斧頭猛擊小公牛的頭部,以除掉牠們。雖然也可以透過將小公牛送去屠宰來賺取利潤,但有些農場更傾向在小公牛出生後就立刻殺了牠們。 做為食物被屠宰的小公牛也有分幾種,包括:剛出生三週大,有的腹部還掛著臍帶的小公牛(Bob veal),這類小牛會被製成熱狗和預製三明治肉。以代奶粉餵養的小牛(Milk fed)。代奶粉中含有抗生素,控制因飲食不足所引起的腹瀉。低鐵的牛奶替代品也會讓小牛貧血,目的是生產市場偏愛的白肉。這些小牛在活動受限的小空間裡度過短暫的一生,在 18 至 20 週大時會被屠宰。小牛因為過度禁閉的空間而不良於行,往往在前往屠宰場的途中必須有人幫助牠們進入卡車或拖車。(註2) 照片來源:Mercy For Animals 2. 活碾小雞小鴨 在蛋雞養殖業,才剛出生一天的小公雞就會被活活絞碎,只因為牠們不會生蛋。挑選雄性雛雞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基因改造品種,小公雞的顏色為較深的黃色。 在鵝肝產業,則是母鴨寶寶出生後就會被丟進電動絞肉機,只有雄性小鴨才會被保留和飼養,因為牠們的體重增加速度比母鴨更快。 可悲的是,活活碾碎幼鳥的可怕做法並不僅限於雞蛋和鵝肝產業。那些弱小或畸形,為了食用肉而飼養的小雞或小火雞同樣也面臨著殘酷暴力的死亡。由於肉類工業使用的是經過基因改造,能夠快速生長的品種,因此許多幼鳥孵化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 照片來源:Animals Now (formerly Anonymous for Animal Rights) 照片來源:STOP THE CRUEL CULLING OF CHICKS AND DUCKLINGS IN EUROPE | OIPA 3. 不使用麻醉直接扯掉小豬的睪丸 一般來說,美國農業部不允許帶有公豬異味的肉類進入肉品供應市場。公豬異味與雄性動物自然分泌的荷爾蒙有關,因此,在美國飼養的肉用小公豬幾乎 100% 都會被閹割。 事實上,即使在沒有強制規定的國家,小豬仍然會被閹割,這樣牠們就不會散發出異味。很常見的做法是在沒有使用任何止痛藥或麻醉劑的情況下,撕扯或割斷幼豬的睪丸。 小豬並不是唯一經歷這種痛苦過程的小動物,羔羊,甚至小牛的睪丸也會在沒有止痛的情況下被去除。閹割小動物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為了控制肉的氣味,有些則是為了讓動物更加順從。 照片來源:Journalist Shines Light on Barbaric Practice of Piglet Castration | Be Korea-savvy 4.燒去幼鳥的喙 在肉品業和蛋業中,對火雞、小雞燒毀喙的過程被稱為“斷喙”。 就像食品工業中對動物進行的大多數殘害一樣,這個過程是在沒有任何止痛或麻醉劑的情況下完成的。喙通常會被永久縮短,但有時也會重新生長。 蛋業和肉品業中的鳥類被迫與數以千計的同類一起生活,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鳥類可能會出現自殘、霸凌和啄食的現象,業者為了降低受傷數量,就會進行斷喙。 斷喙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因為喙非常敏感,充滿了痛覺受器、血管和神經末梢。儘管如此,大多數養殖場,包括標榜「非籠飼」和「放養」的,都會購買經過斷喙的小雞。 照片來源:The Cruel Egg Industry Hurts Chickens 5. 從母親身邊綁架嬰兒 在乳製品業中,標準程序是小牛(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出生後不久,就將牠從母親身邊帶走,以便獲得並販售牛奶。為了讓乳牛產奶,牠們必須被迫不斷懷孕,然而牠們的寶寶通常在出生後幾個小時內,就會從母親身邊被奪走。雌性小牛將被迫遭受與媽媽相同的命運,而雄性小牛則會在不久後被殺死以生產小牛肉。 不幸的是,乳製品產業不僅限於乳牛, 山羊和綿羊也被迫經歷相同的創傷。 照片來源:Animal Equality 6. 將小豬的頭撞向混凝土 PACing(也被稱為Thumping)是一個術語,意思是「撞擊混凝土」。這是肉品業用來殺死不想要的小豬的方法。 生病或無法存活的小豬將被拎起後腿並對著混凝土猛烈撞擊。這會造成嚴重的頭部創傷,導致極度痛苦而緩慢的死亡。沒有立即死亡的小豬會在痛苦中扭動掙扎,有些甚至會癲癇發作。 照片來源:Mercy For Animals 動物和人類一樣會感受疼痛、恐懼和壓力,他們的生命與存在價值不低於人類,不應該因為任何人的利益而遭受不必要的虐待,並有權利得到尊重與善待。 消費者有知的權利,而且每個人也都希望當善良的人,不希望自己在不經意、不知情的情況下,造成傷害。 當我們了解真相後,就可以試著去調整我們的消費模式。 請嘗試全蔬食的飲食與生活,讓這個地球成為對不同物種更友善的地方。 參考資料 註1: 7 Things Done to Baby Animals That We’d Never Dream of Doing to the Most Evil Criminals 註2: Facts on Veal Calves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6.18
大家都不願當雙標人
(本文為翻譯文章,並於文末補充觀點)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人會因為看到狗受虐的報導而落淚,卻對吃下一整桶,導致多隻雞受苦和死亡的雞翅卻毫不在意? 答案就是物種歧視。物種歧視是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某個物種比其他物種更重要。這種毒性的心態在我們的社會中根深蒂固,並造成了各種負面影響。 從小,大多數人就被灌輸這樣的觀念,習慣性地認為:某些物種值得關愛和同情,而其他物種則不值得——基於人類武斷的偏好。父母、老師、媒體和其他影響因素有意無意地向孩子們傳遞這樣的訊息:小狗和小貓是「朋友」,牛和雞是「食物」,老鼠是「害蟲」。大多數孩子也被教導,人類的欲望、需求和利益總是比其他物種更為重要。 因此,我們學會忽略內心的良知,它告訴我們虐待他人是錯的,但我們說服自己,我們有權利把動物關在實驗室裡、對牠們進行實驗、殺死牠們,因為動物實驗可能對人類有幫助。我們告訴自己,吃牛奶製成的冰淇淋沒關係,因為我們對甜點的渴望勝過母牛哺育和照顧小牛的權利。我們也告訴自己,可以偷羊毛來做毛衣和圍巾、偷鴨毛來做枕頭。我們認為,為了盈利和「娛樂」,把虎鯨囚禁在單調空蕩的水池裡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從釣魚中得到的樂趣,比魚被刺穿嘴巴,並被拖入無法呼吸的環境中所受的苦更重要。人類試圖利用物種歧視來為各種殘忍的行為辯護。 哲學家彼得·辛格在其開創性的著作《動物解放》中,將物種歧視定義為「一種偏袒自己物種成員的利益,反對其他物種成員利益的偏見或態度」。 但是,把一種動物的生命看得比另一種動物的生命更有價值也是物種歧視。例如動物收容所舉辦募款活動要幫助貓狗,卻在活動上提供牛、豬或雞肉。 無論人類對動物的看法如何,所有動物都應該得到平等的尊重與對待。雖然大多數人一生都深受物種歧視的影響,但我們是可以克服,也必須突破這種思維模式。 動物是有思想、有感知的生物,我們可以避免使用貶低其他物種,或漠視牠們痛苦的話語。 拒絕物種歧視也意味著客觀檢視我們的個人選擇,並改變其中會傷害動物的行為。 其中一個切入點是透過購買未經動物測試的產品,支持從未資助或進行動物實驗的機構,來表達我們反對動物實驗。另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則是成為純素食者,不再食用動物性食品。 當我們開始將其他物種視為同類和個體時,我們就不會為了牠們的皮膚、毛皮、羽毛或羊毛而剝削牠們。我們可以選擇不含動物成分的衣物,並且避免支持馬戲團或動物園。 拒絕物種歧視,從以友善、一致的態度對待不同動物,意識到每一種動物都有權在不受人類剝削的情況下自由生活,所有有感知的生物都應該得到同情和尊重。 翻譯原文連結: https://www.peta.org/features/what-is-speciesism/ ——————————————————————————————— 除了物種歧視外,一般來說的「歧視」往往是指基於某種特定的屬性或身份,對個人或群體進行不公平或不平等對待的行為以及態度。這些屬性或身份可能包括種族、性別、年齡、宗教、性取向、殘疾、民族、社會經濟地位、外貌、語言等。常見的歧視包含: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宗教歧視、性取向歧視、殘疾歧視、語言歧視等。台灣友善動物協會除了反對物種歧視外,也不支持上述任何一種歧視行為。絕大多數的公眾與個人,都可能是任何一種歧視的受害者,即便是反對我們立場的人亦然。舉例來說,我們希望發生在女性身上,對於身體尊嚴的貶抑與關於性的各種侵略能夠終止,也希望發生在男性身上,對於社經地位的過份期待、對展現脆弱情緒的嘲諷及壓抑,可以停止,更不用說發生在其他性取向身上,種種刁難、排除、漠視,都應該被扭轉。我們聚焦在動物身上,希望物種歧視能減緩,是因動物無法為自己發聲,動物沒有話語權,所以物種歧視更難被關注。我們希望所有歧視都能被終止,祝福無論支持或反對我們的人,包含動物朋友們,都能享有公平與和平。 ———————————————————————————————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6.15
六種經濟實惠的營養蔬食
海藻 海藻是人體基本營養素的絕佳來源,將海藻加入飲食中有助於增強整體健康。 它含有纖維、必需氨基酸和維生素A、B、C和E。事實上,海藻含有多酚、類胡蘿蔔素和Omega-3脂肪酸等預防疾病的成分而被歸類為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 扁豆 扁豆富含蛋白質,是重要的氨基酸來源。由於含有高量的多酚,扁豆也被認為是有價值的膳食成分。研究指出,扁豆含有生物活性化合物,食用扁豆可以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 鷹嘴豆 在飲食中加入鷹嘴豆或鷹嘴豆泥對身體有多種好處,它能幫助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研究發現,經常吃鷹嘴豆或鷹嘴豆泥的人比不吃的人攝取更多纖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C、葉酸、鎂、鉀和鐵。 當季本地根莖類蔬菜 根莖類蔬菜是生長在土壤底下,植物底部附近的菜,雖然叫根莖,但並不是全部都是植物真正的根,有些是肉質生長物,可以儲存營養,供植物在寒冷的月份使用。 這些蔬菜以低熱量和高抗氧化物質含量而聞名。每種根莖類蔬菜都富含各種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 豆類 豆類是另一種實惠又多功能的食物,富含必需營養素。它們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像是多糖、寡糖、蛋白質、多酚/植化素、維生素和礦物質,是健康且價格合理的選擇。 蘑菇 蘑菇對健康有很多好處。它們的抗菌特性可以幫助我們抵抗感染,還可以增強免疫系統、降低膽固醇。蘑菇含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提升我們的整體健康。此外,蘑菇也是硒、鉀、核黃素、菸鹼酸、維生素D、蛋白質和纖維等重要營養素的絕佳來源。 蔬食不僅美味,更富含纖維、維生素和抗氧化劑,能降低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風險。多吃蔬菜水果,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保持健康體重,增加活力。邀請您一起調整飲食習慣,享受蔬食帶來的健康好處。 參考資料: Six Budget-Friendly Plant-Based Foods for Sustainable Eating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06.04
哥倫比亞通過禁止鬥牛法案
哥倫比亞國會在日前通過了一項法案,將從2027年起全國性的禁止舉辦鬥牛活動。 這項活動在殖民時期由西班牙人引進,在哥倫比亞大受歡迎,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前往波哥大、麥德林和馬尼薩萊斯等城市的大型鬥牛場觀賞比賽。 比賽中,鬥牛士會在競技場內以長矛和色彩斑斕的斗篷戲弄、挑釁公牛,公牛會在觀眾的歡呼聲中不斷被刺傷,最後緩慢而痛苦的死去。 國際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的調查顯示,每年約有25萬頭公牛在鬥牛活動中被殺死。這項血腥和野蠻的活動,也一直受到動物權利倡議者的譴責。過去7年,他們大力遊說,希望哥倫比亞跟隨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國家的腳步,停止鬥牛比賽。 參議員Alejandro Garcia是這項禁令的支持者之一,他說:「我們將所有動物的福利和保護擺在首位,哥倫比亞正處於文化轉型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生命都應被賦予尊嚴。」 議員Juan Carlos Losada則認為,“文化” 不應該是這般野蠻與酷刑的折磨。 不只是議員,哥倫比亞的總統也是支持這項禁令的。 抗議這項法案的鬥牛支持者表示,禁令不僅會影響以飼養鬥牛為生的人,也會影響到許多在鬥牛場附近叫賣商品的攤販,為減輕禁令對他們的影響,在法案執行前的三年過渡期間,政府也將輔導那些生意與鬥牛活動有關的人,幫助他們找到替代的收入來源。 未來鬥牛場將會進行轉型,舉辦各種文化和體育活動。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2024.06.02
乳製品的真相
乳製品業的乳牛一生都在受苦,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牠們就只被當成商品對待。其實跟人類一樣,乳牛是為了後代才分泌乳汁的,要如何持續供應人類牛奶呢?牠們必須不斷不斷地被強迫受孕。通常,酪農會將手臂和裝滿精液的槍放入無法自由移動的牛體內,並將精液注射到子宮頸中。乳牛在產後幾個月又會再次受孕,並在懷孕大部分的時間內繼續被擠奶,產後又重複經歷這個殘酷的循環,直到無法再被利用,被送往屠宰場為止。 一隻受傷倒臥的乳牛在貨車抵達屠宰場時含著淚抬起頭。圖片來源:We Animals Media 為了達到高產乳量,現代的乳牛經過選擇性培育,牠們的產乳量是正常母牛的六到十倍。母牛經常患有乳腺炎,導致乳房組織腫脹、發熱、疼痛和出現代謝紊亂。由於牛奶被視為商品,業者勢必希望乳牛盡可能產出越多牛奶越好,但要考量牛隻能承受的負荷,又不造成牠們生病或其他健康問題,其實是非常難以取得平衡的。 乳牛在兩歲左右產下小牛,通常會繼續產奶2.5至4年,在自然界中乳牛的壽命可以到20年,但在乳製品產業鏈中,牠們從出生到死亡的總壽命只有4.5至6年。當乳牛產奶量下降、變得不健康或受傷時,牠們就會被宰殺。事實上,市面出售的牛肉中就有部分是來自被乳製品產業剝削的乳牛。乳牛經歷長途運輸後抵達屠宰場,被迫進入電擊箱,在這狹小的空間裡,頭部會先被射擊,這個過程本來是要讓牠們失去知覺,然而許多時候,牛隻其實是在仍有意識下被割開喉嚨的。(註1、2) 失誤率極高的擊暈槍,造成牛隻在仍有 意識下被割開喉嚨。圖片來源:5 Ways The Dairy Industry Hurts Cows 小牛從母親身邊被綁架 相信這是任何一位身為母親的人都無法接受的事,但這卻是乳牛的日常。 與人類無異,乳牛也有強烈的母性本能,但在這個產業中,母牛與小牛之間的親密連結完全是被忽略,也不被允許存在的。小牛在出生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就會被迫與母親分離,只因為要出售原本應該屬於牠的牛奶給消費者。網路上也有許多母牛在孩子被帶離後持續痛苦鳴叫或在後方追著載有小牛車子的影片。 雄性小牛對酪農來說沒有用,因此會做為食用牛被宰殺(包括小牛肉或製成寵物食品的廉價肉類)。雌性小牛就會像牠們的母親一樣成為乳牛。 小牛出生不久即被強制與媽媽分離。圖片來源:We Animals Media 與母親分開後,小牛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將在監禁的環境中度過,大多數小牛在出生後的前兩到三個月都會被困在孤獨、貧脊的籠裡,喝著代乳粉,而人類則是喝著原本為小牛準備的牛奶。在美國,超過90%的乳牛主要被限制在室內飼養,其中超過60%的乳牛脖子被拴在牛欄裡,連關乎動物福利的基本行為都無法施展。(註1、2) 養來當小牛肉的小公牛會在小於2x2公尺的單獨板條箱裡度過短暫的一生,這些箱子的設計是為了限制小公牛運動和肌肉正常生長,目的是生產口感滑嫩的“美食”。小牛被刻意餵食低鐵的牛奶替代品,這樣牠們就會因為貧血保持肉色蒼白。由於極不健康的生活條件,這些小牛易容易感染一系列的疾病,包括慢性肺炎和腹瀉。《動物科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被關在較小空間中的小牛,不易保持自己的清潔,並且會因難以伸展前腿和轉換姿勢(從躺著變站立),導致關節腫脹。研究還發現,當使用較小的圍欄且小牛長大時,因壓力出現的刻板行為也會增加,像是捲舌和「假咀嚼」(sham-chewing)(嘴裡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咀嚼的行為)。(註3) 圖片來源:We Animals Media 隨著牛隻長大,牠們還會經歷一連串痛苦的殘害,包括: 燙印:工人用明火加熱過的鐵棒燒燙牛隻。這些未經治療處理的傷口很容易受感染。 去角: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乳牛其實是有角的,因為這些角通常會在小牛出生後的前四至六周內被移除。工人會切掉牛角或燒掉脆弱的組織,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牛角充滿了血液和超敏感神經末梢,但牛隻卻是在毫無任何麻醉的情況下被去角的。其他的方式包括使用化學物質(如果接觸皮膚會引起刺激和組織損傷);以鏟角器 (scoop dehorners) 割斷角芽並以燙熱的鐵器除去角芽,造成牛隻嚴重的疼痛。(註2: 雖然在英國規定去角需輔以麻醉劑,但傷口造成疼痛的持續時間通常比麻醉劑持續的時間更長。) 斷尾:工人會以鐵絲或橡皮筋纏繞在尾巴上或直接用剪刀剪斷。(註1、2) 以燙熱的鐵器除去角芽,造成牛隻嚴重的疼痛。圖片來源:5 Ways The Dairy Industry Hurts Cows 乳製品不只殘忍剝削動物,還會對環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也可能損害我們的健康。 飼養乳牛會向大氣排放甲烷、一氧化二氮和二氧化碳,這些都是影響重大的溫室氣體。 一項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如果沒有肉類和乳製品消費,全球農地使用量可能會減少75% 以上(相當於美國、中國、歐盟和澳洲的總面積),並且仍然能養活全世界。英國衛報也報導,雖然肉類和乳製品僅提供 18% 的熱量和 37% 的蛋白質,卻佔用了83%的農地,並產生60%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註4、5)。酪農業是砍伐森林的主要原因,導致自然棲地轉變為農業用地,自然棲地喪失也是當前野生動物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糞便和化肥處理不當,往往也令當地水資源受到污染。 由聯合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 (IPBES) 發佈的2019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評估中提出,工業化農業和過度捕撈是導致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其中肉類和奶類製品產業佔很大比例。法國永續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所(IDDRI)的Yann Laurans表示:「土地利用看來是生物多樣性崩潰的主要因素,70%的農業與肉類生產有關。是時候要重新思考工業化肉類和乳製品在我們飲食中所佔的比例了。」(註6、7、8) 乳製品讓人類更健康? 沒有任何物種在嬰兒期之後會繼續喝奶,或者喝其他動物的奶。牛奶是針對小牛的營養需求,牠們有四個胃,體重在幾個月內就會快速增加,有時在2歲之前就會超過400多公斤。多數人在2歲時就開始減少乳糖酶的生產,乳糖酶是一種有助於消化牛奶的酵素,乳糖酶的減少可能導致乳糖不耐症,會出現脹氣、痙攣、嘔吐等。(註9) 有研究人員估計,世界上約有68%的人口患有這種症狀。除此之外,研究顯示,牛奶與許多癌症和疾病有關,例如乳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牛奶和其他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也會導致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阿茲海默症。(註10) 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資助的研究發現,每天飲用 1/4 至 1/3 杯牛奶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 30%。每天一杯則使乳癌風險增加 50%,而每天喝 2-3 杯會將導致風險增加至 80%。這項研究引用的研究表明,純素食者(並非蛋奶素食者)比非素食者罹患乳癌的機率要低。 此外,經常食用乳製品也與攝護腺癌有關。一項對 32 項研究進行的綜合分析顯示,大量攝取乳製品(包括全脂和低脂牛奶)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每天食用三份或以上乳製品的男性因前列腺癌死亡的風險比每天食用少於一份乳製品的男性高 141%。 避免乳製品並多吃植物性飲食有助於保護攝護腺,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非素食(包括蛋奶素、海鮮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比遵循純素飲食的男性高35%。(註11) 許多人也擔心牛奶中的荷爾蒙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關於這個主題有各種各樣的研究,但類固醇激素具有最深遠的生物影響 (profound biological effects)。哺乳動物必須有雌激素這類的懷孕型激素才能產奶,乳牛無法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持續泌乳,所以牠們通常是透過人工授精懷孕,或是被給予激素。(註10) 我們可以怎麼做? 好消息是,現在已經有許多更好的替代品,像是燕麥奶和豆奶。非乳製品市場不斷發展,市面上也有以大豆為基底製成的起司和純素冰淇淋等,在享受美食之時,不造成對動物的剝削與迫害。事實上,許多植物性食物,如豆類、堅果和綠葉蔬菜,都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其他營養素,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台灣素食營養學會也提到,台灣本土有許多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黑芝麻、紫菜、海帶、紅莧菜、紅鳳菜、芥蘭菜、豆乾,都是植物性鈣質的良好選擇。經過細心規劃的素食,也能攝取足夠的營養。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Joseph Poore (《科學》期刊上的研究作者)說,純素飲食很可能是減少人類對環境衝擊的最佳單一途徑,不只能減少溫室氣體,還能改善全球酸化、優養化、土地和水資源利用。他呼籲,比起嘗試購買永續肉品和乳製品,避免使用動物產品才能帶來更好的環境效益。 英國哲學家邊沁曾說:「問題不在於他們能推理嗎?也不在於他們能交談嗎?而是他們能體驗痛苦嗎?」(the question is not, Can they reason? nor, Can they talk? but, Can they suffer?)。如同人類,動物也應享有免於痛苦的生活。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是透過選擇植物性飲食,停止支持這個殘酷的產業。 參考資料 1: The Truth About The Dairy Industry - Animal Equality 2: Dairy and animal rights | Ethical Consumer 3: Veal: A Byproduct of the Cruel Dairy Industry - PETA 4:https://josephpoore.com/Scienc... 5: Avoiding meat and dairy is ‘single biggest way’ to reduce your impact on Earth | Farming | The Guardian 6: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 7: Nature crisis: Humans 'threaten 1m species with extinction' 8: Human society under urgent threat from loss of Earth's natural life | Biodiversity | The Guardian 9: Cow's Milk: A Cruel and Unhealthy Product - PETA 10: Why You Shouldn't Drink Milk | The Daily Campus 11: Health Concerns About Dairy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你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2024.06.02
天下的媽媽,處境不一樣
母親節是感恩親子間特殊連結的時刻,這種連結並非人類獨有,而是超越物種的,無論是牛、豬、雞、山羊還是鴨子等等,都有愛、保護和養育後代的本能。然而在工廠化養殖場中,這些自然行為往往被剝奪,在這裡,動物們不被視為有情感、有感知的生物,牠們只被當作繁殖的機器。 母親與嬰兒的緊密接觸是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生存的必要條件。長時間的分離對人類和其他動物都會導致母親與孩子的痛苦、焦慮、疾病和依戀障礙。 母雞、母豬和母牛,這些在工廠化養殖場中的動物媽媽,終其一生都必須多次忍受這種痛苦的分離。 豬媽媽 就像人類母親一樣,豬媽媽一旦有機會也會與牠們的寶寶建立強烈的情感連結。一篇發表在《國際比較心理學雜誌》的論文指出,豬具有類似於狗和黑猩猩的複雜特徵。 豬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牠們喜歡與其他的豬依偎在一起,互相玩耍和梳理毛髮。牠們會用二十種不同的聲音進行溝通,豬媽媽甚至會在哺乳時唱歌給小豬聽。 母豬對於生小豬的地點非常講究,會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築巢。在工廠化飼養系統下,豬則是被剝奪了這些自然本能。 圖片來源:Piglets in factory farms: a day in the life 從年紀不大時,母豬就會被塞進稱為懷孕籠的小圍欄裡被迫受孕。這些圍欄小到無法與其他豬隻社交,甚至連正常轉身都沒辦法。母豬在壓力、抑鬱和疼痛籠罩之下,最終會被移到另一個大小相似的母豬狹欄中分娩。在受限制的情況下,母豬無法與小豬建立正常的親子情感連結,牠只能餵奶三週,然後小孩就會從牠身邊被奪走。這種痛苦、折磨的循環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著,直到有天牠們被“用盡了”,再也無法生更多小豬,被送到屠宰廠為止。 圖片來源:Piglets in factory farms: a day in the life 牛媽媽 乳牛養殖場上,小牛在出生後的幾個小時內就從母牛身邊被拆散,失去與媽媽建立情感連結的機會,這種分離對母牛和小牛來說都是都是極大的創傷。研究顯示,與母親分離的小牛很難應對在骯髒、擁擠的工廠化養殖場中,幾乎每天都會出現的種種壓力。雌性小牛被帶走後會立刻被關進單獨的牛欄裡,並在大約八週大時被除去角芽。這個殘忍做法會讓小牛痛苦不堪,尤其通常是在沒有任何麻醉、止痛的情況下進行,當然也不可能有母親的安慰。雄性小牛有兩種命運,牠們如果不是在出生後不久就被關在狹窄的小牛欄裡,限制肌肉充分發育;就是被送去飼養育肥,以生產牛肉。這兩條路都是以屠宰供人食用告終。 圖片來源:How the Dairy Industry Supports the Veal Industry 不管小牛去了哪裡,母牛都承受著同樣的無助感,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孩子。 母牛有很強的母性,會保護自己的寶寶。研究人員透過觀察母牛對陌生車輛接近小牛的反應來評估母性保護行為,在觀察的341對母牛和小牛中,99%的母牛會移動到車與小牛之間,試圖保護小牛。牛眼白的多少可以用來判斷牛是否感到恐懼或焦慮。,當母牛與牠的孩子分開時,牠的眼白會急遽增大。 母牛在短暫的一生中將多次經歷、忍受這些創傷。乳牛被強迫受孕,每年生產一次,持續四年左右,或者直到牠產乳量不足以帶來利潤為止。一旦再也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乳牛就會被送去屠宰。 圖片來源:10 Dairy Facts the Industry Doesn't Want You to Know 雞媽媽 雞通常不像其他動物受到同情或關注,但牠們也同樣遭遇種種惡劣的待遇。 母雞是感情豐富的母親,牠們有保護自己孩子的本能。當母雞下蛋時,牠會小心翼翼的照顧,甚至還可以與還在蛋裡的小雞交流。 圖片來源:Egg Farming: Facts and Truth About the Egg Industry - GenV 工廠化養殖場的蛋雞通常被關在格子籠裡,沒有直立或展翅的空間。事實上,牠們根本沒有足夠空間做一隻真正的母雞—在野外,母雞會花時間社交、啄食、沙浴或在陽光下休息。在籠裡,牠們一生都與其他雞互相堆疊生活,伴隨著骨折、氨氣灼傷和骨質疏鬆症的折磨。在這些可怕的條件下,無數母雞產下了自己永遠看不到孵化的蛋。這些蛋會被送往孵化場,雌性小雞將會走向與母親相同的命運,而雄性小雞因為無法產蛋,則會被視為廢物殺死,例如被活生生地絞碎。 圖片來源:Chick culling - Wikipedia 圖片來源:Chick culling - Wikipedia 母雞的苦難並不會就此結束,約兩年後,一旦產蛋量下降時,牠們就會被宰殺。 任何母親,無論是豬、牛、雞都不應該因為滿足人類利益而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任何生命,也不應該以是否能被利用而斷定其存在的價值。 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改變現況,透過調整、改變我們的行為,從減少到最終停止食用肉類,就能終止動物在工廠化飼養系統中痛苦的輪迴。 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我們堅持不懈地站在街頭,無論風吹雨打,為動物權益奮戰。我們每日都與民眾分享著動物權的重要性和蔬食的價值。如果您在街上偶然遇到我們的推廣團隊,歡迎停下腳步,了解我們正在宣導的議題,並給予我們的工作夥伴一份鼓勵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引用圖片來源: Piglets in factory farms: a day in the life How the Dairy Industry Supports the Veal Industry 10 Dairy Facts the Industry Doesn't Want You to Know Egg Farming: Facts and Truth About the Egg Industry - GenV Chick culling - Wikipedia 參考資料: What happens to animal moms & their babies on factory farms
2024.05.09
信奉老鼠的老鼠廟
卡爾尼瑪塔神廟 (Karni Mata Temple) 位於印度的拉賈斯坦邦 (Rajastan),是印度著名的文化遺產,這座寺廟供奉著杜爾迦 (Durga) 的化身卡爾尼瑪塔 (Karni Mata) 女神。寺廟外觀以大理石和石頭建成,裝飾著精緻的雕刻和生動的繪畫,展示了往昔時代精湛的工藝。不過最特別,同時應該也讓台灣人最難以想像的是,廟裡住有超過25,000隻,被視為神聖動物的老鼠,每天接受信徒的膜拜並有早晚兩次的祈禱和餵鼠儀式。 這些老鼠被稱為 ‘kabbas’,根據傳說,牠們是卡爾尼瑪塔的後裔,也有一說是牠們除了是女神的化身之外,信徒們相信人死後會先變成老鼠,再轉世為人。這裡的老鼠地位崇高,信眾入內一定要脫鞋,代表對神和老鼠的尊敬,也避免踩傷老鼠,印度人還相信老鼠爬過腳掌,就能帶來好運。神廟裡大多數的老鼠是黑色褐色的印度田鼠,大約每10,000隻老鼠會出現一隻白化鼠,罕見的白鼠也更具特殊意義,被認為是卡爾尼瑪塔本人和她的4個兒子的化身,只要遇到了就會得到好運和財富。來到這裡,不論是信徒還是遊客都要對老鼠存有敬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老鼠,如果不小心殺死了廟裡的老鼠,則必須用一隻等同大小的銀或金製老鼠來取代牠。 圖片來源:Karni mata temple is a rat kingdom 印度在上個世紀爆發大規模鼠疫,不少人因而喪命,不過據說神廟卻平安無事,這也讓當地民眾更加虔誠崇拜。在卡爾尼瑪塔神廟裡到處都可以看到自由自在地活動的老鼠,談起與老鼠的生活,一名長期住在廟裡的長者說:「牠們就像我的孩子,我每天在吃飯前都會先餵飽牠們。」 圖片來源:Karni mata temple is a rat kingdom 在台灣,或許對於這樣的情景難以想像,畢竟有句話叫:「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老鼠在不少人眼中似乎是骯髒低賤並且該死的物種,然而在印度老鼠神廟裡,信徒和老鼠之間的和諧相處、老鼠與神聖的連結和對牠們的崇拜,展現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獨特包容與尊重的一面。在這座神廟中,動物與人之間不存在支配與被支配的分歧,而是一種共生共存的關係。這種共存也反映了印度教教義的一面:神性同時存在於人類和動物之中。 圖片來源:Karni mata temple is a rat kingdom KiTA友善動物協會提倡以人道的角度,立法禁用黏鼠板,現正進行連署不黏鼠公投提案,並邀請公眾選擇對動物、環境都較友善的做法,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防鼠三不措施,如清除食物來源、減少老鼠在環境中可藏身之處,封堵鼠類出入通道等,並輔以氣味驅逐,以「預防」的方式,從根本解決問題才是緩解人鼠衝突更有效的做法。 加入連署不黏鼠,連署禁用殘忍無效黏鼠板 參考資料 1: Karni Mata Temple - Home to More Than 20,000 Sacred Rats 2: 在這裡,人們信奉的是老鼠歡迎來到印度「老鼠廟」 | 媒體報導| 中華民國台灣印度經貿協會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