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的千里大逃亡 (下)
在動畫《瘟疫犬》中,野狐 Tod 為了讓 Snitter 和 Rowf 逃脫追捕,展現了殘酷世界中的善意。現實中,圈養和實驗中的動物經常表現出「刻板行為」,如虎鯨 Tilikum 的自我毀滅及攻擊行為、大象的反覆動作,顯示牠們無法擺脫痛苦的無助與崩潰。動物缺乏賦予痛苦意義的能力,當無法逃避痛苦時,易陷入絕望。民調顯示,72% 的歐盟公民支持結束動物實驗,美國環保署也計劃到 2035 年全面取消哺乳動物實驗。


(承上篇)

這兩隻狗,連捕獵都不會,但他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被人類折磨過,他們需要我。“跟著我,別鬧出太大動靜,”我對他們說道。“野外可不比你們那冰冷的實驗室,這裡沒有任何東西會手下留情。”我教 Snitter 和 Rowf 如何在野外生存,但我知道,自由不是這麼容易得到的。

當我們被追捕者逼到懸崖邊時,看著他們恐懼又帶著一絲希望的眼神,我決定犧牲自己。“你們快走,這裡交給我。活下去,不要回頭。”我奔向追捕者,為牠們爭取最後的生機。


在《瘟疫犬》動畫電影中,最明顯站在 Snitter 和 Rowf 這邊的角色是 Tod,一隻擁有喬迪口音的野狐。他幫助 Snitter 和 Rowf 學會在野外生存,對於兩隻從實驗室逃出的狗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他們並不具備野外的生存技能。Tod 也是唯一理解牠們困境的動物角色,在實驗室裡成為研究開發的犧牲者,而在外面世界成為恐懼下的迫害者。

文章開頭的對白在講述影片的後半部分,Tod 犧牲自己來幫助 Snitter 和 Rowf 逃脫追捕。他的犧牲象徵著在無情世界中的一絲善意。


人類帶給動物的是絕望還是希望?

D(絕望)=S(痛苦)-M(意義) 這個公式,出自於曾被囚禁在集中營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來自於他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的核心哲學。Despair equals suffering without meaning。


在《瘟疫犬》中,Snitter 是代表希望的角色。即便經歷過實驗室的折磨和痛苦,Snitter 仍然懷抱著對未來的期待。他相信自己能找到新的家園,過上自由的生活。這種信念使他能夠承受在逃亡過程中的痛苦。

這與弗蘭克爾的理論相符。比如一位運動員在準備比賽期間,經歷了身體上的極限訓練和心理壓力,但因為他心中有著對勝利的渴望和對自我成就的追求,這些痛苦都被賦予了意義,因此他不會絕望,反而會更加努力。然而,如果這名運動員失去了目標或受了重傷,不再能夠參加比賽,他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失去了價值,進而陷入絕望。Snitter 的例子正是對這一理論的詮釋,牠的痛苦因為內心的希望而轉化為一種可以承受的生存挑戰。

Rowf 原本是對人類失去信任、充滿憤怒的角色,在他的眼中,人類只是利用動物進行無情的實驗,並不關心牠們的痛苦與生命價值。在電影結尾,卻鼓勵 Snitter 重拾信心。這一改變反映了 Rowf 在與 Snitter 的逃亡過程中,也逐漸受到 Snitter 的信念影響。即使他不再信任人類,他也開始覺得可能還有其他出路,逃亡或許能帶來一絲生機。


動物是否會感到絕望

現實中有一些案例顯示動物在極端壓力下可能會表現出類似的情感。例如,在圈養環境中,一些海洋哺乳動物,如虎鯨 Tilikum,曾經在長期壓抑和缺乏自由的情況下表現出自我毀滅的行為,甚至攻擊人類。這些行為顯示出動物在無法賦予自身處境意義時,可能會陷入深度的壓力和絕望。

在動物園或馬戲團中長期圈養的大象,由於被剝奪了自然生活環境和正常的社交結構,經常表現出壓力性行為。例如,一些圈養的大象會反覆搖頭、來回踱步,甚至會自我傷害,這些行為被稱為「動物刻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這些大象在自然界中會與家族成員建立深厚的社交關係,並在廣闊的空間中移動。然而,圈養環境剝奪了這種生活意義,使牠們陷入長期的壓力與絕望中。


動物實驗中的犬類,經常會表現出退縮、無助甚至絕望的行為。當動物被迫長期生活在實驗室中,無法預見或理解所承受的痛苦,牠們會失去抵抗意志,表現出極端的無助狀態,這與人類的「習得性無助」相似。這些犬類無法賦予牠們的處境意義,因此陷入精神崩潰的狀態。


動物能否賦予痛苦意義


動物能感知痛苦,但不具有人類的高度的認知能力、複雜的情感和對未來的想像力,也無法像人類一樣有意識地進行抽象思考。牠們的行為更多是基於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應,目的是逃避或減輕痛苦。動物無法理解自身的處境,更無法通過哲學或精神層面的建構來賦予這些經歷意義。因此,當動物長期處於無法逃脫的痛苦中,牠們會表現出壓力性行為、自我傷害或無助,這些行為反映了牠們對痛苦的無法應對。


動物權益運動持續推進,喚醒世界的良知


民調顯示,結束動物實驗是歐盟公民的首要任務:近四分之三(72%)的人認為歐洲委員會應該制定具約束力的目標和期限,逐步淘汰動物實驗。這一觀點也反映在近期推出的「拯救無殘酷化妝品」歐洲公民倡議中,該倡議旨在致力於建立一個無動物實驗的歐洲,並在不到三週內已經收集了超過 12 萬份簽名。

這項決議動議還得到了超過 100 位科學界重要人士的支持,並且獲得了「 European Consensus Platform on Alternatives」的響應。他們相信,透過定義共同優先事項、資金分配以及跨學科與部門的合作,行動計劃能促進向無動物科學的過渡。

為了減少這些動物的痛苦,美國環保署(EPA)已承諾到 2025 年將減少 30% 對哺乳動物研究的需求,並計劃到 2035 年完全取消哺乳動物實驗的需求和資助。這標誌著向無需動物實驗的安全測試邁進的一步,減少動物的痛苦和絕望,為人類與動物的未來創造更具同理心的科學實踐。



— 文 動物權特約記者 李鈺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訂閱電子報

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最新消息,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