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急尋動物實驗替代方案
隨著動保意識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動物實驗的必要性。每年有數百萬動物被用於實驗,但許多結果未能成功應用。如今,科學家們積極發展替代技術,如器官晶片、3D列印和數位模擬,以取代不人道的動物測試,讓藥物研發更具道德性和有效性。


每年有數百萬隻動物被用於藥物檢測和醫療研究,但約九成的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這些動物往往成為實驗犧牲品。隨著動保意識的興起,動物實驗逐漸被視為不人道的做法,許多科學家開始尋找更為人道的替代技術,如組織培養、3D列印、數位模擬和器官晶片。

《科學人》指出,白老鼠因為壽命短且繁殖迅速,是化妝品測試、毒性測試及藥物研發的常用實驗對象。雖然實驗動物曾助科學家在愛滋病與白血病等疾病研究上取得進展,但事實上,逾九成的動物實驗進入臨床實驗的結果均以失敗告終,無法提供有效數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環境健康科學家盧克認為,這是因為人體結構與生理狀況的複雜性,使得動物實驗難以獲得可靠數據。


《紐約時報》報導,隨著動物權益組織長期的遊說與社會輿論的影響,越來越多人反對動物實驗。2022年的蓋洛普民調顯示,43%的美國人認為動物實驗在道德上是錯誤的,相較2001年增加了不少。這些反對聲浪也推動各國政府限制動物實驗,例如歐洲法院在2021年決議逐步取消動物測試,美國也於2022年廢除部分新藥申請必須動物測試的要求,並允許製藥企業使用新技術來測試藥物安全性。

替代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器官晶片」已成為模擬人體器官活動的有效工具,部分研究表明,其信效度甚至超過動物實驗。此外,科學家們還在培養幹細胞生成類器官,或利用3D列印技術模擬人類皮膚,新創企業如「NC3Rs」則開發數位犬隻模型,用於毒性測試。


替代動物實驗的科技是世界趨勢,各國均想拔得頭籌。然而,台灣生技產業從業人員表示,目前國內消費者對動物實驗的認識不足,導致產生擁護動物實驗的攻擊性輿論,很大程度影響了業者投資替代科技的意願,極有可能被鄰國超越。


參考資料:

Scientific American
The End of the Lab Rat?

The New York Times
Could the Next Blockbuster Drug Be Lab-Rat Fre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於2019年發起「動物實驗謝了不必」專案,串聯醫學界、營養學界、生科學界,遊說食藥署減少非必要動物實驗,將健康食品中的「功效性測試」統一以人體食測為主。同時也進行企業遊說,目前已有聯華食品、維他露集團、太古可口可樂、養樂多、統一集團、佳格集團、愛之味、葡萄王、中天生技等企業承諾停止非法規要求之所有動物實驗。


訂閱電子報

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最新消息,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