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鼠板的殘忍超乎想像
在人類生活環境中出現老鼠問題時,人們直覺想到的就是放置黏鼠板。然而,背後涉及的動物權益與道德問題,卻鮮少成為人們思考的焦點。使用這樣的黏膠陷阱對動物造成的影響與傷害、過程有多殘忍,也往往被忽略。

黏鼠板黏到老鼠了,然後呢?

黏鼠板很殘忍嗎?很殘忍,超乎想像的殘忍。黏鼠板的設計原理,是利用高度黏性的黏著劑塗滿在紙板、纖維板或是塑膠製的小板子上,誘捕人類視為害蟲的生物。這種黏膠陷阱售價不高,且容易取得,因此在人類生活環境中出現老鼠問題時,人們直覺想到的就是放置黏鼠板。然而,背後涉及的動物權益與道德問題,卻鮮少成為人們思考的焦點。使用這樣的黏膠陷阱對動物造成的影響與傷害、過程有多殘忍,也往往被忽略。


老鼠是有感知的動物

網路上有各式各樣關於黏鼠板的關鍵字,其中包括老鼠會不會感到疼痛?

事實上,小鼠和大鼠是進行人類疼痛相關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動物種類(註1、註2)。

麥基爾大學心理學系和艾倫愛德華茲疼痛研究中心 (Dept. of Psychology and Alan Edwards Centre for Research on Pain, McGill University)、波士頓生物醫學研究機構 (Boston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卡加利生理學與藥理學系(Dept.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University of Calgary) 在介紹老鼠痛苦表情量表的研究中記錄到,在感到疼痛時,無論是大鼠還是小鼠,牠們的臉部表情皆會隨著疼痛強度的變化而有所改變。研究表示,疼痛通路,是由感覺傳入信號與影響情感的大腦迴路參與而構成的,當疼痛持續存在時,動物的健康與福祉都會受到損害。(註2、註3)。

老鼠遭受疼痛時的表現:眼眶收緊、鼻子與臉頰扁平、耳朵與觸鬚變形


由Richard Ryder提出的痛覺主義 (pianism),反駁動物只具有反射性的本能,沒有痛覺、意識、情感的觀點。他認為:「所有的動物都能夠感受到痛苦與挫折,如同我們會尖叫,或因痛苦而扭曲身體;他們有類似敏感的神經系統及生理反應,能夠讓我們聯想自身痛苦的經驗。」他解釋,痛覺包括身理上的痛感 (pain) 以及心理上的受苦 (suffering)。痛覺主義重要的考量之一,是應當要專注於個體的感受,因為只有個體才能真正感受到痛苦。任何一個生命,不論是人或非人動物,只要可以經驗到疼痛,即應納入對其利益的考量,賦予道德地位(註4)。

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神經科學家Peggy Mason的實驗團隊發現老鼠還具有同理心,即使在沒有獎勵的狀態下,老鼠會研究機關,再設法幫助同伴脫困。實驗甚至發現,當老鼠同時面對一個裝有巧克力與另一個困有同伴的容器時,老鼠不僅選擇打開兩個容器,還會與同伴分享食物(註5、6)。

研究人員發現,這隻被困老鼠的籠子夥伴最終打開了容器的門,將同伴放了出來,而且沒有任何獎勵


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小鼠能夠感知同伴受傷或害怕時的情緒,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的神經科學家Monique Smith表示,疼痛不僅是生理上的體驗,也是情感上的感受。實驗中,兩隻小鼠在接受疼痛刺激後,只有其中一隻的疼痛得到緩解,令人意外的是,另一隻疼痛沒有被緩解的小鼠,僅僅因為與同伴處於相同空間,痛苦反應就被減輕了(註7)。顯示了鼠類對疼痛的感知和處理不單純只是生理反應,也包括了心理層面。

曾有民眾提及,在工作場所聽過黏鼠板上老鼠的尖叫聲,善待動物組織──PETA,將黏鼠板形容為「痛苦之板」,因為任何一隻誤觸黏膠陷阱的老鼠,都將經歷極度的折磨與痛苦。一旦被黏鼠板黏住,老鼠的求生本能會驅使牠們奮力試圖脫逃,但反而造成更大面積的沾黏,使牠們更難以脫困,在這樣的情況下,老鼠只能陷入無止盡的掙扎中,導致皮膚撕裂、骨折,伴隨著因恐懼、壓力引起的生理機能失調,出現尿失禁與脫糞的現象。甚至絕望之下,啃斷自己的四肢只為求生。

老鼠的求生本能會驅使牠們奮力試圖脫逃,但反而造成更大面積的沾黏,使牠們更難以脫困


死亡,不是立即發生的

老鼠受困黏膠陷阱到死亡,是相當漫長的過程。“幸運的話”,會因口鼻沾上黏膠窒息而死,但更多數的狀況,是老鼠經歷了極度痛苦與折磨的掙扎過程但徒勞無功,無助的等上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最終因疲憊、壓力或飢餓、脫水而死。在掙扎過程中導致的身體損傷,更可能加劇死亡來臨前的痛苦。有民眾表示,因懼怕、不曉得該如何處理黏有老鼠的黏鼠板,索性再拿起另外一塊覆蓋上去。或將黏鼠板棄置路邊、或直接丟入塑膠袋,再扔進垃圾桶。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可能只是幾分鐘的事,但我們很難想像也很少提到的,是老鼠被沾黏後經歷了什麼。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可能只是幾分鐘的事,但我們很難想像也很少提到的,是老鼠被沾黏後經歷了什麼


老鼠需要被尊重嗎?

黏鼠板設計本意是想以最方便的方式捕捉、移除衝突動物。但我們應該反思,這樣的設計是否忽略了對生命應有的基本尊重與同理?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雖存在著複雜的共生關係,但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物種,所有生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權利。史懷哲曾說:「我們沒有權力給另一個生命帶來痛苦及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有相同的生存以及免受痛苦的願望。」

自詡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在面對衝突動物時,是否有更友善的替代、解決方案,而非像是選擇使用黏鼠板除鼠,卻讓人類自身暴露在感染鼠疫的風險之下,形成人鼠互相毀滅的局面(延伸閱讀:漢他病毒與黏鼠板)。

我們沒有權力給另一個生命帶來痛苦及死亡,所有的生命都有相同的生存以及免受痛苦的願望


立法行動 終結殘酷陷阱

禁止販售、使用黏膠陷阱已成為國際動物保護的趨勢,2022年英國政府立法,將於2024年起在英格蘭實施黏膠陷阱部分禁令,威爾斯率先於2023年10月17日起全面性的禁止使用,成為英國第一個實施禁用黏鼠板的國家。「還有很多比使用黏膠陷阱更人道的方法來控制囓齒動物。」農村事務部長Lesley Griffiths這樣說到(註8)。面對人鼠衝突,KiTA友善動物協會也期望藉由調查與提供不同的途徑,找出化解衝突的可能。如何針對性、根本性的解決問題,是從預防著手—掌握「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三不防鼠原則,同時使用氣味驅逐法做加強。若真的需要補捉老鼠,捕鼠籠是相較黏鼠板人道的選擇。架設捕鼠籠後,也需頻繁確認,將捕獲之鼠類盡快釋放。

隨著台灣動物保護意識逐漸提高,KiTA友善動物協會除了讓更多民眾了解黏膠性陷阱的殘忍之外,也正在推動「連署不黏鼠」公眾連署,希望從臺北市地方自治條例中率先立法禁用黏鼠板,我們將持續凝聚力量,推動公民投票做政策上的改變,創造社會結構的變革。


加入連署不黏鼠,連署禁用殘忍無效黏鼠板


台灣友善動物協會身為台灣第一個定期在街頭推廣動物權運動的團體,每日都有工作人員站在街頭,不畏風吹日曬雨淋,向民眾分享動物權的重要與蔬食的美好。若您碰巧遇上協會的推廣夥伴,也可停下腳步,了解協會正在分享的議題,為工作夥伴們加油打氣。



參考資料

註1: Animal models of pai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神經科學期刊〈動物疼痛研究模型:進展與挑戰〉

註2: ​​The Rat Grimace Scale: A partially automated method for quantifying pain in the laboratory rat via facial expressions
  分子疼痛研究期刊〈大鼠疼痛表情研究〉

註3: The neurobiology of pain and facial movements in roden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current research - PMC
  獸醫研究前線〈囓齒動物疼痛和臉部運動的神經生物學:臨床應用和當前研究〉

註4: 房曼琪(2018)。生命的權益—解放非人動物(初版)。新北市: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註5: Empathetic Rats Help Each Other Out | Live Science
  及時科學〈有同情心的老鼠互相幫助〉

註6: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rats
  科學期刊〈老鼠的同理心與社會行為〉

註7: Mice may ‘catch’ each other’s pain — and pain relief
  科學新聞〈老鼠會接收彼此的疼痛〉

註8:Wales leads way on snares and glue traps total ban
  威爾斯政府官網〈威爾斯在禁用圈套陷阱與黏膠陷阱處於領先地位〉




訂閱電子報

關注台灣友善動物協會的最新消息,知道更多參與和協助的訊息!